? ? ? ? 一萬小時定律更多是從投入時間的的長度來解釋專家、天才的形成原因,但事實是否如此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 ? ? ? 吳伯凡駁斥舉了幾個例子:看了一萬小時電視依然無法成為電視的專家,為什么?而很多成為某方面的專家的人,投入的時間也遠不到一萬小時,這又為何?原來是比起時間的量還有更為重要是一個變量,那就是時間的質。何為時間的質,用一個比喻來說,認知利息的秘密:利息為1%,如果是月息,那么年收益是1.01的12次方,年收益是13%;如果是周息,年收益就是1.01的52次方,68%,而是年息,那就非常慘淡了。這就是認知迭代的效率,直接影響是否能夠積累某方面的專業能力。
? ? ? ? 破除一萬小時定律的迷性,就是要從關注時間的量轉變成關注時間的質,無論是掙錢還是認知,都要關注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那就是循環周期。
? ? ? ? ?古典老師也批判過一萬小時定律,一手知識:西蒙和兩位同事在論文中提到了象棋大師需要積累2萬個定式,而掌握這些定式一般需要10年時間。二手知識:兩外兩位作者擴展了這個理論,寫了一篇論文《刻意練習在獲得專業表現上的作用》,提出刻意練習是專業突出表現的重要原因。三手知識:拉加德《異類》一書中,簡化為了1萬小時定律,并沒有提及刻意練習這個專題概念。之所以1玩小時定律如此盛行,就是因為他易于傳播,便于為普通人接受并且開始應用起來。可惜,這個定了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很多把這個定律作為專業指引的人來說,是巨大的時間浪費,甚至是毀滅性的。古典老師告誡:要學會區分信息的來源,越接近知識的源頭,知識的質量和指導意義更高,雖然可讀性差一點(閱讀獎賞差),但是我們讀書并不是為了圖個爽字,而是為了升級認知,科學決策,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長期而言,更可能獲得更好的結果。
? ? ? ?(這段文字的來源:李笑來關于知識的定義,有助于更好的作出決策,長期而言更可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結果的那些信息),信息有了篩選的條件,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極力踐行,知識雖然很有用,卻從來不去用,結果也是可想而知,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