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建設規范化學校、創建教育強校、推進教育現代化等的教育發展進程中,許多學校加快了硬件建設的步伐。
校園氣派的建筑物多了,裝飾裝修越來越高檔。不過,這些建設的背后,多是從提升學校的“形象工程”為出發點,片面追求“高大上”,追求氣派與“現代化”,重表面形式而輕實質內涵,沒有從學生、老師的角度,沒有從教育的本質來考慮問題,造成了國家資源的嚴重浪費,也有悖于“以生為本”教育理念。
前段時間,有教師朋友談到,因為擴建需要,自己母校校園里的一棵百年老樹被砍了,引來師生惋惜聲一片。這是他們校園里最老的樹,枝繁葉茂,四季常青,也曾經是孩子們的樂園,他們在樹蔭下玩耍,蕩秋千,留下許多溫馨的回憶。可是,因為學校的“發展”,這些美好只能留在他們的記憶深處了。
上述這樣的情形較為普遍,因為學校的發展建設,校園里一些大樹、綠化帶不見了,昔日的綠樹成蔭,不是換成了是高樓,就是鋪上了石塊地板磚,或者以名貴的花草取而代之。在建設中,所有對工程造成影響或與“現代”不相符的“簡陋”的東西,都“殺無赦”。
一所學校,總會有一兩樣標志物,令學子們留戀和難以忘懷,一棵如長者般的智慧老樹,或一片幽靜的林蔭,應該是學校最具人文意境的象征了。“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校園里的古樹、林蔭等,也是育人的“大師”,是人文氣息最好的載體,是一所學校該有的教育意境。
正如曾令無數讀者向往的《窗邊的小豆豆》里的巴學園,那由兩棵樹構成的綠色校門,那天然的綠色“電車教室”,是那樣的讓孩子們流連忘返。
或許,有學校管理者認為,為了學校更好的發展,棄掉一棵老樹、一片綠草有什么可惜的?但,我們考慮到了教育的主人――學生了嗎?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嗎?關注他們內心的需要和感受了嗎?沒有。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這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提升學校辦學條件提高學校形象的需要。
可是這樣反而讓學生們的活動空間少了,自由玩耍的場地沒有了。課余時間要追打嘻鬧?不行,因為那會碰壞那些裝飾物品;想做老鷹抓小雞的游戲?不行,那容易損壞塑膠操場的人工草皮……隨之而來的,規范的行為與講究的規矩更細、更多了,學生在校園里也變得拘謹和小心翼翼了。
曾經的校園,一到課余時間,爬竿的,跳繩踢毽子的,在樹下蕩秋千的,在操場上自由追逐嬉戲的,人人都會生龍活虎,校園里就樂得翻了天,一片歡欣的生機勃勃景象。
現在,這樣的情景能在哪里找得到?這些華麗的建筑、高檔次的裝修,極容易束縛了學生的肢體,影響了學生正常的自由活動。學校漂亮了,學生反而變得更拘束了。他們不需要宏偉的建筑,華麗的教室,他們就需要像“巴學園”這樣的自由自在的環境。
當然,我不反對學校硬件的提升,實驗大樓、圖書館、科技活動室等這也是學生成長、學校發展的必需。但是,學校的發展不應一味追求規模與檔次,不能貪大喜多,追奢求貴。更不能忘“本”――不要忘了“育人”這一根本,不要忘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之本。
如果學校因為建設而使學生感到陌生,影響了學生快樂學習、成長,這樣的發展又有什么意義?
學校完善和發展,不是創造華麗的“彩虹”,而是筑建實用的“石拱橋”。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樣的發展才有真正的意義。否則,我們的教育就會在奔向“現代化”的征途中,卻讓學生丟失了成長的樂園和應有的童趣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