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家一直在努力追尋,但往往很難得其要義。有人感嘆,追尋幸福的道路是那么漫長,有時候越是追尋,幸福的列車卻越是遙遠。
關于幸福,大家各自表述。一位經(jīng)濟學老師朋友說,學經(jīng)濟的人,大概就是這樣:如果總的社會效用增加了,我就幸福了。即多做利人利己的事,他人和我福利都增進,社會總效用增加;也可以做利人不利己的事,即只要他的福利增進大于我的福利損失,即使不利己,也盡量去做;少做損人利己的事,即降低他人福利來增進我的福利;絕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即他人和我福利都有降低,總的社會效用減少。
另一個我始終搞不懂的哲人朋友說,幸福,是一種過程,追求的過程。經(jīng)歷中的從容、熱烈、膚淺或深邃,沒有限定的感受體系。智者,讓眾人在理智中前行,沖動,又造就了一種意義上的無畏。于是,思索和冷靜,又屬于相對靜止的產(chǎn)物。我們只能用博大的胸襟,用蒼茫的憐憫,讓身為人的過程,更多一些能夠共解的幸福。
我始終認為,幸福就像是一個平靜的湖面,萬物映射其中,會折射出萬種幸福,但這一切,都是幸福的表象。幸福很難定義,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一種持平的、穩(wěn)定的、延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外面世界千變?nèi)f化,我們內(nèi)心始終如一,自由恬靜,平和淡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對于以上,也許有些人并不認同,會說:這是佛家境界,不適合我等凡人。我要的不是這種幸福,我要的就是舒舒服服,無拘無束,你說的只不過是一種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一種面對人生不幸的自我安慰罷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觀,我不想說服別人,只要他能感受到幸福即可。我認為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或方法論的東西,掌握并踐行它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并不是生活態(tài)度那么簡單。
舉個淺顯的例子:面對所謂的不幸,有人看不開,有人邁不過。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內(nèi)心的平衡被打破,幸福感隨之消減。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呢?即這個所謂的“不幸”或許是一種偶然,亦或是一種必然,總之是一種事實上已經(jīng)發(fā)生并且無法更改的狀態(tài),無所謂幸與不幸。基于這樣的認識,剪除了不幸之感的思想源頭,保持了內(nèi)心的平靜。既然沒有認為它是不幸,當然也就不需要以什么豁達的態(tài)度去認識和處理它了。
那天,和同事聊起孩子。同事的小孩在老家生病高燒不退,心里萬分焦急。老大哥安慰他說,人生許多事情必須要經(jīng)歷,還記得孩子第一次被蚊蟲叮咬,起的那個巨大的腫包讓人心碎,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都不是事了。
我想借此說開去,人生面對所謂的困擾和不幸,就像被蚊蟲叮咬,小朋友會起大包難以承受,成年人也就是癢一下。我們不斷砥礪前行,經(jīng)歷、思考和感悟,就是要增強面對困惑的免疫力,保持內(nèi)心穩(wěn)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