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聽了《產品思維三十六講》,覺得其中對于痛點、癢點、爽點概念的詮釋十分有趣。產品的價值一定是要解決其中的某個問題:
- 痛點:對應恐懼的情緒,是用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 癢點:對應用戶自我實現的訴求,期望變成理想中的自己,eg:淘寶網紅店;
- 爽點:對應用戶愉悅和滿足的情緒。當不爽的事情被及時解決時,容易得到滿足;
思考:不同的工具型產品,針對不同的使用場景、用戶訴求,有不同的產品價值。如圖像識別中的:
①拍照搜題:對應的是用戶的痛點,如果不交作業,老師、家長的批評就接踵而至,所以為了解決這種恐懼,必須要用拍照解題的功能,這也是這類用戶忠誠度高的原因;
②植物識別:對應的是用戶的爽點。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不認識的植物并不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在有認知需求的這個場景下,如果產品能夠及時滿足,用戶當下用的爽,下次可能還會繼續用。換種思維,如果是在父母和孩子外出的場景下,孩子對各種植物有好奇心,想知道是什么,對于家長而言,這種場景下用戶訴求是不是從爽點變成了癢點?因為每位家長都希望在孩子面前營造一個博學的形象,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③人臉換妝:對應的是用戶的癢點。每個人都有愛美之心,想以最低的成本把自己變成心目中的理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