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果果分享的主題:如何高效閱讀一本好書?
一、閱讀目的
分享閱讀的目的,一般來說,閱讀的目的大致分為以下五種:
1、尋求知識
2、尋求技能
3、滿足好奇心
4、滿足情感需求
5、在書中尋找到有價值的人生
1.1 尋求知識
從我們懂事起,除了父母親和老師,作為我們的引路人。我們獲取知識的來源就是來自書中。在閱讀時,獲取知識。才能打開我們的視野和格局。
1.2尋求技能
比如你想成為一位工程師,比如你想成為一位心理咨詢師,比如你想成為一位優秀教師。那么,你得要買到合適的書籍。在學習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并把所學技能用到現實生活中。唯有這樣,你才能更好的進步。
1.3滿足好奇心
保持好奇心,才能保持閱讀的興趣,從而吸收,推展視野。
1.4為了提高理解能力
越主動的閱讀,效率就越高。
這里的“主動”,不是指表面上的主動拿起一本書來讀。而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努力理解作者的思路。換句話說,就是努力在通過閱讀與作者進行溝通。
1.5、在書中尋找到有價值的人生
如果對人生很迷茫,就多看好書。在書中借鑒別人成功的方法,再為我所有,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閱讀層次
閱讀層次有以下4點: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2.1、基礎閱讀:認字與基本的閱讀技巧。
2.2、檢視閱讀:在較短時間內了解一本書的大致輪廓。
2.3、分析閱讀:更復雜更優質的閱讀,反復咀嚼反復理解一本書,直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的為止。
2.4、主題閱讀:最高層次的閱讀,在一個主題下分析閱讀好幾本書,比較它們的異同。
(另外還有泛讀與精讀。)
(主題閱讀也可以理解為“比較閱讀”。)
三、如何去閱讀一本書?
(1)、先看書名,然后再看序。這一步是要求我們把這本書在腦海中歸為一類,比如歷史、科學、文學之類;
(2)、看目錄。目錄為整本書做了很系統的概括,按照標題翻到你感興趣的文章即可。
(3)、如果書中有索引,瀏覽一下。這是為了讓我們注意書中出現的高頻詞匯,在以后閱讀中碰到的時候要多加注意。
(4)、閱讀書封面的出版社介紹
(5)、最后一步,在書中隨機挑選段落看一看。尤其要看一本書的結尾處(我指的是理論性的書籍,不是小說),因為一般作者在結尾幾頁都會對這本書的內容做一個總結,很重要。
果果老師推薦的下面的這本書
四、如何快速粗淺的閱讀
1、粗讀的規則
有時我們確認這本書是一本經典,而且異常艱深。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快速但粗淺的閱讀。
規則是:頭一次面對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過一遍,跳過讀不懂的部分。這是為了讓我們能夠享受到讀一本書最原初最本質的快樂,對書有個整體性的感覺。
就好像我們看一部電影,技術流的人或者導演系的朋友會技術的解構一部電影,如果第一遍就用這樣的方式去看,肯定就少了作為普通觀眾的樂趣。
書也是一樣,如果第一遍就在不懂的地方翻查資料,就會被一葉蔽目,而且這樣會讓我們感覺,這本書太難讀,讀這本書效率太低,毫無樂趣可言。從而損害我們閱讀的積極性。
2、閱讀的速度
這里要強調一點是,即使是粗讀,也不應該是用一個一成不變的速度來閱讀。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的閱讀速度和提取信息的速度,要比我們漫不經心讀書的時候能更快一點,只要我們更專注就可以做到,比如在讀書的時候用一支筆或手順著字移動,或者稍微出點聲音。
看書的時候,專注非常重要。學會劃重點也是閱讀的重要性。
五、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所謂“自我要求”就是指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來進行閱讀。
5.1、四個基本問題
要使自己專注下來,一個最基礎的方法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并且嘗試解決自己的問題。面對不同的書,我們也會有不同的問題。
但以下幾個問題是最基礎的,是讀任何書都應該要回答的:
1、這本書在整體上說了些什么?即要找出這本書的主題;
2、這本書在細部說了什么?即要找出這本書的論點;
3、這本書說的對嗎?即要學會質疑與判斷一本書;
4、這本書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即找出自己在這本書中所得到的。
5.2、把書變成自己的
只有這四個問題遠遠不夠,有時候我們心里掛念的好書太多了,讀到這一本就會覺得另外一本還沒讀。
把書變成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寫,即我們常常提到的“輸出”。當一個人說讀完書很有感受,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往往其實是他還沒讀懂這本書,腦子中并沒有想法。最簡單的輸出當然就是做筆記,用著重號或者摘抄提醒自己。
上述《日后閱讀一本書》作者,把記筆記也分成了三個層次:
(1)結構筆記,即了解這本書在談什么,并且探究作者是用怎樣的架構來發展觀點的,這種筆記重點的是結構,而不是細節。
(2)概念筆記,即對本書的論點提出有自己的判斷,讀得越深,就越會出現自己的觀點
(3)辯證筆記,這是最高層次的筆記,不止要求我們讀一本書,而是把好幾本書中解答同一個問題的討論融合起來。
【提問及回答環節】
【提問1】謝寒+ 閱讀完書籍后想寫讀后感,但是卻感覺無從下筆,覺得作者已經把該說的都說完了。
答:在閱讀前,先列出想在此書中獲得什么樣的收獲寫下來。帶著思考去閱讀此書,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取關鍵字,并抄寫對你觸動比較深的語句,建立自己的素材庫。比如“愛情”、“工作”“親情”“生活”等話題,當日后身邊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再結合著一起寫即可。
【提問2】行遠+如何從文章了解作者的寫作邏輯
答:一、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怎樣的文章才是邏輯清晰的。一般來說,好的行文邏輯要符合下面5個要求:
1、主旨鮮明。文章要明確表達作者的觀點,不能模棱兩可,意思不明;
2、條理分明。要按照一定順序進行書寫,從幾個角度或方面論證觀點,每個部分之間結構應該清晰分明;
3、主次分明。文章應該分清主次,不應該什么內容都同樣篇幅,要分出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重點的內容重點論述,徹底說清楚,沒那么重要的,點到即止;
4、邏輯自洽。 論證的邏輯要自圓其說,絕不能出現前后矛盾的情況;
5、邏輯嚴密。論證要全面,不能遺漏,也不能重疊。
了解了文章邏輯是怎樣以后,我們在查看作者文章的時候,就知道是怎樣的寫作邏輯。
【提問3】程程+閱讀完一本書籍以后,如果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利波特”。那我很想知道,你們看完這書的感覺跟我看的感覺有什么不一樣?
答:每個人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理解能力不一樣。那么,看這本書的收獲肯定也是不一樣的哈。建議你平常可以和比較要好的小伙伴同時看一本書,看完書后,可以寫一篇讀后感發給對方,并交流一下為何你是這樣的思路,而她又是那樣的思路。
還可以試著寫文學作品賞析之類、和讀后感,就是分段去解析其中的知識點及帶給人的啟迪。
【提問4】文慧 + 怎么寫讀后感?從哪個角度下筆效果會更好,寫讀后感要讓讀者讀出什么感覺?
答:要想寫好讀后感,首先你要很熟悉這本書的內容。具體從哪個角度出發,我建議你可以從最觸動你的那句話寫起。在寫的過程中,結合身邊的事例一起寫,寫好后在提煉自己的觀點,讓大家產生共鳴即可。
【提問5】素心:閱讀一本書后,不知道怎么去寫書評,從哪些方面著手寫。
答:凡與作品、作家有關的都可以評。
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發表意見:
1、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
2、可以對作家的創作經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評述;
3、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
4、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
5、可以結合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
評什么確定之后,接下來就是怎樣評。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
【提問6】惠敏+想詳盡了解讀后感與書評的異同,最好有范文舉例
答:書評是客觀地評價書中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讀后感則是比較主觀地說出閱讀某書后,個人的感受。
書評的要求比讀后感要高,每個人讀完書后都有自己的感受,但是,就算你會寫書,也不一定會寫書評。書評是寫作之外的另一門課程,簡單的書評,你可以從它的結構特點、文字魅力、人物塑造、表達的思想等方面去寫。(要講范文需要很長時間,我會把此類的知識點更新到知識星球,大家后續記得去知識星球查看)
【提問7】沐陽+如何在閱讀的時候,避免被作者“洗腦”,提出批判性和有建設性的問題,并找出案例反駁
答:在于你是否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就不會那么容易被洗腦。
建議你平常在看書過程中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同時多留意身邊的故事。當生活中有這樣的事情時,你就會想起之前看過的書的觀點。再結合著來寫即可。
【提問8】摩耶,看一本書從頭到尾看還是先看大概后來重點?怎么樣才能看懂?如何寫讀后感?
答:每個人的閱讀方式不一樣。我的建議是你先查看書的目錄,根據目錄選到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文章,再翻到那一頁即可。在看書過程中,提煉關鍵字和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在這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即可。如何寫好讀后感,前面有講。
【提問9】思嘉+在閱讀的時候,怎樣做筆記合適,包括做筆記的時間、方式。
答:在閱讀的時候,把喜歡的句子和段落抄下來,對印象深刻的句子寫下自己的感悟。就像我之前讓大家抄寫名言名句,再寫下自己的感受是一樣的。
整理:讀后感覺得寫著寫著就寫成書的概括了,應該要把自己的感想寫進去是吧?寫進自己的想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