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我們講“寫”文章,其實更為形象的表述是“敲”文章,雖然工具已經(jīng)從“筆”變成了“計算機”,輸入設(shè)備變成了鍵盤,但是其本質(zhì)是沒變的:用文字表達。
從個人層面來說
寫作這事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很重要,其本身也很有趣。
首先,寫作可以記錄。記錄情感,記錄感想,記錄生活,記錄觀點看法等絕大多數(shù)的東西。尤其是站在現(xiàn)在看前幾年寫的內(nèi)容,有時感覺有趣,有時感慨時光飛快,有時勾動情緒。可以讓你真切的感受曾經(jīng)活過的痕跡,也有利于復盤曾經(jīng)犯下的錯誤,以便于改進。
其次,文字利于傳播。表達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口語表達和文字表達。口語表達就是面對面的說,直接溝通交流,實時反饋。文字表達就是把思想、觀點寫下來,形成文章或者書籍。各有各的好處,但我更傾向于文字表達,嘴巴說話,講的再大聲,也就能擴散到幾十人,再加上大喇叭,幾百人就挺多。而一篇爆款文章,動輒10W+閱讀,很顯然這是口語表達所達不到的覆蓋面。
然后,方便整理思路。寫作的過程其實也是思考的過程,如果你的腦袋里對一個問題想不明白,寫下來,寫著想想著寫,有時候就會慢慢的剝開戰(zhàn)爭迷霧,搞清楚問題是怎么回事。就像裝修房子,一開始就想全盤考慮整個房子的裝修,會很復雜,腦袋也無法同時處理這么多的信息,但是當我們把裝修分為格局、水電、家具、家電等多個部分以后,逐個整理最后再統(tǒng)一,操作性、可行性就會好很多。
最后,降低溝通成本。一篇文章要成型,大多數(shù)情況是需要經(jīng)過深入思考的,可以把腦袋里的核心思想展示出來。還有向陌生人介紹自己時,如果能夠相互之間分享幾篇文章,那么大致就能對彼此了解很多。有時候,甚至通過閱讀一個人的文章就能對他產(chǎn)生信任。
從工作層面來說
尤其是體制內(nèi),寫作的好處是很明顯的。通常來講,搞材料工作的都可以歸到“文秘”崗位,“文”字是“一”加“義”,“一”是擔當,“義”是道義;“秘”字是“禾”加“必”,必有禾,連起來“文秘”的意思就是:擔當有為講道義,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具體有三個方面:
一是材料人的稀缺性。說來奇怪,幾乎所有人都認可寫材料是一件前景還不錯的事,但又幾乎所有人都不愿寫材料。原因可能是自認為能力不行、長期加班、熬夜,甚至是脫發(fā)?反正就是極少有人愿意寫材料,所以只要你愿意做這個事情,然后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先把任務完成,就已經(jīng)算是個稀缺動物了。
二是做事情有成就感。最開始的時候是摸不著頭腦,從模仿開始,逐漸像樣,到文章成型,最后獲得認可,這個感覺很漫長卻也很值得。因為不是喜歡才干得好,而是干得好才喜歡。而且有的單位還會有稿費激勵,簡直是不要太快樂。
三是有利于工作調(diào)動。當代很多人都對現(xiàn)狀不滿意,都想調(diào)動到更大的城市、待遇更好的單位。目前來看,調(diào)動的渠道和方式挺多,大概分為走關(guān)系調(diào)動、考試競選、借調(diào)掛職等三個渠道。走關(guān)系就不用說,都懂。不過現(xiàn)實是,大部分人是沒有關(guān)系可用的,更多的時候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后面兩條路。而寫作在這里的好處不言而喻,寫作能力通常是考試重點考察的能力,而借調(diào)掛職等也會優(yōu)先考慮會寫的人,因為“缺”嘛。
從社會層面來說
寫作造福社會的例子不要太多,魯迅棄醫(yī)從文,鼓勵千萬個小學生在課桌上刻下“早”字;雷鋒不寫日記那我們就會失去一個學習好榜樣。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少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多少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都是通過文字傳承下來,《西游記》給了我們斬妖除魔的勇氣,金庸給了我們永不褪色的俠義,《三體》給了我們精彩絕倫的未來。我們雖然不一定要寫出多么膾炙人口的作品,但至少可以追求欣賞好的作品,自己懂一些之后,也能更好的欣賞作品,感謝那些優(yōu)秀的作者。
備注:以上內(nèi)容,可能全部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