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得閑,獨自陪兒子KK吃午餐,飯畢之后,思考如何去參加悅跑圈2016第五站10公里健康跑,家中無人,KK無人照料,也無處安放,而今天下午是最后的跑步機會,過期不候,悅跑圈的口號是“不完賽 無獎牌”,一旦錯過,將無法點亮獎牌,作為完美主義者和重度強迫癥患者,著實不甘心,此事難以抉擇,令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最終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帶著KK一起跑,可是這是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第一,KK平日里比較懶,能坐車絕不走路,說服他去運動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第二,10公里對于一個八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有些多,擔心KK堅持不了,或者運動過度損害身體。
既然主意已定,于是開始勸說KK,首先我告訴KK,爸爸在悅跑圈里參加了一個任務,你愿不愿意和爸爸一起去完成,這是男子漢的約定哦,如果完成任務,將點亮獎牌,運氣還不錯,這次的獎牌正好是一個忍者神龜圖案,立刻引起了KK的興趣,緊接著我讓KK打開悅跑圈,讓他點擊開始按鍵,隨著“跑步開始”的磁性嗓音響起,我和KK一起快走起來,第1公里很快結束,用時8分23秒,我告訴KK,一公里很輕松吧,咱們走十次,任務就完成了,但是,任務開始之前應該制定目標,這是KK第一次跑10公里,把難度定低些,一公里控制到12分鐘以內即可,順便把這道題交給KK計算,十公里計劃多長時間?KK很快便給出了答案,120分鐘,折合2個小時,目標已定,卡卡開始關注每公里的耗時,做任何事情均如此,眼光無需放長遠,無需考慮10公里如何完成,只需把眼前的每一步走好即可。
走完兩公里時,配速竟然提升了,KK的斗志此時已被激發,斗志昂揚地大步向前,臨近3公里時,進入隋唐植物園,又給KK出了一道題,讓他計算步行到多少公里就可以返程,同時返回家中時正好完成十公里任務,KK一邊走路一邊思考,最終竟然算出了答案,這出乎了我的意料,因為KK的數學考試弱項便是應用題,進入隋唐植物園內,將主動權交給KK,讓他自主選擇前進的道路,KK作為向導,跑在前面帶路,不走大道,偏走小路,美其名曰“探尋未知的世界”,看著KK的勁頭,我堅信一定能夠完成任務。
從小路離開繼續北行,抵達湖邊,這時我又定了一個規矩,自行選擇前進路線的前提是不能走回頭路,那就意味著路線需要提前規劃,我將手機交給KK,全權交給他,通過手機上的電子地圖可以看到走過的軌跡,通過電子指南針的應用,避免了方向錯誤,臨近4公里時,速度明顯下降,KK嘟囔著有些累,看到KK此時已出現了疲憊的前兆,趕緊修正目標,提出激勵措施,告訴KK跑到5公里時,允許休息10分鐘,并且可以返程,這下子,KK跑起步來,眼睛直直地盯著路邊的長凳,不時地詢問距離5公里還有多遠,隨著500米、300米、100米的距離逐漸縮短,KK終于跑完了5公里,如同偵察兵一般很快便找到了長凳,我和KK坐在長凳上,查看了一下成績,5公里跑了47分鐘50秒,平均每公里耗時9分鐘多一點,接著開始總結經驗,制定下一步的策略,努力迎頭趕上,看能否將平均每公里耗時降至9分鐘以下,這樣的話,能夠將總成績控制在90分鐘。
十分鐘休息結束,KK主動起身,踏上下半段征程,返回的途中更加需要地圖和指南針,稍有不慎便走了回頭路,于是KK帶路沿著渠邊前行,鉆入密林之中,甚至越過山丘,就差趟河而行了,順利離開隋唐植物園,我一看跑步距離比預計的短,如果此時返回家中,估計抵達家門口也跑不了10公里,于是一路東行,以增加公里數,同時詢問KK,從古城路到開元大道之間,有幾條路連接了長興街與市府東街?KK答道三條路,分別是宜人路、太康路和政和路,我告訴他還有一條路,估計沒有走過,頓時激發了KK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前往探尋,接著給KK出了一道選擇題。
這條路位于哪兩條路之間?
A、古城路與宜人路之間 ?
B、宜人路與太康路之間
C、太康路與政和路之間 ?
D、政和路與開元大道之間
KK對此非常感興趣,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緊接著我趁熱打鐵繼續給激勵條件,如果猜對,完成十公里之后,回家喝桃汁慶祝,如果猜錯,喝白開水慶祝。KK忐忑不安地做出了選擇,趁這個機會,又教會了百分比的概念和概率的應用,KK計算出了他有25%的概率猜對正確答案,一路上走來,KK好奇地查看著長興街路邊的路口,絲毫不覺得累,直到找到那個隱蔽的小巷,KK得知自己的選擇錯誤,神情沮喪地耷拉下腦袋,此時,不能讓KK灰心失望,于是繼續激勵,我告訴他,如果你能夠在100分鐘內完成10公里任務,可以重新激活桃汁慶祝的計劃,KK頓時如同上了發條的鐘表,不知疲倦地完成最后的沖刺,臨近家門口,完成10公里任務,用時1小時39分21秒,耗時不到100分鐘,比原計劃的120分鐘提前了足足20分鐘,KK成就感爆棚,并不覺得累,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打開悅跑圈,查詢下一次跑步的時間,僅僅一次十公里的跑步,竟然激發了KK的熱情,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情。
通過設定目標,持續激勵,轉移注意力,注重當下,一起成長,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心理,不計后果,勇往直前,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和獨立。通過這次試驗性的教育,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有了想法,一定要行動,只有行動,才能觸發新的信息,帶來全新的想法,只有行動,才能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志,最好的教育不是說教,而是陪伴,通過自己的點滴行動帶動孩子,以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一起成長,通過激勵的手段促進孩子主觀能動性的充分釋放,轉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進取,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有永遠未開始的行動。
如果你希望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你的行動遠比催促和監督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