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學時,我的一個同學,性格豪爽,算不得潑辣,但江湖人稱“Z爺”,做事干練利索,人緣好的很。印象中她總是開心活潑的樣子,沒有任何煩惱,天真無憂。我喜歡和她待在一起的感覺,特別有安全感。
第一次見她超級生氣的樣子,是在某一天的課間操時間,一向待人和藹的班主任穿過整齊的隊伍,打斷正在認真做操的她,順著老師的背影,我看到了她,老師的幾句耳語讓她恬淡的面龐上浮上了一層濃稠到抹不開的烏云,她不開心了。我感覺到。
老師明顯停頓了一下,像是有些無奈地走出了隊伍,可她直到課間操結束,都沒有再笑過。
出于關心,我和其他關系要好的朋友一同在課間休息的間隙里問了她情況。
“怎么了?”
“我爸媽離婚了。”
我們都不約而同地低下了頭。父母離婚,對于小小年紀的我們來說,就如同天塌下來了一般。內心里有種酸楚翻涌上來,這個時候的安慰,顯然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那老師找你干嘛呢?”
“我爸要帶我去旅游,我可不想,我跟我媽過。”
那個時候,年紀剛剛變成兩位數,倔強而又堅強的她沒有哭。她說她要活出個樣兒來,以后好好給她爸看看。
那天她的眼神,堅定中充滿了剛毅。
后來某一天下午,她沒有來上課,過后她告訴我們,她出庭了父母的離婚官司。一樣平靜的很,平靜到像是在說著無關緊要的別人家的事。
那時的我們,怎么可能理解的了她心中的疼,可她什么都沒有說過。哪怕是流露出一個難過的表情。
現在,她真的像她曾經說過的那般,過的灑脫自由,她做到了。
(二)
初中時,我問住在對鋪的妹子:“真羨慕你,不會被那些所謂的‘愛情’牽動心緒,可以收好一整顆心,全心全意投入到學習當中,你肯定會考上重點高中的。”
她從一本雜志中抬起深邃的眼眸,極其認真而又溫情地告訴我:“你錯了,其實我也有充滿好感的人,只不過我知道,讀書可能是我唯一的出路,我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得收起各種念想,專心讀書。”然后,她又斂起了她的眼眸,平靜地投入到了雜志中。
在那個青春期荷爾蒙剛剛開始躁動的年紀,她放棄了那些在老師和大人們眼里被定義為“早戀”和“超越同學情誼的違規行為”的人生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情感,將豆蔻年華的少女對異性懵懂的好感與好奇,在一個深思熟慮的夜晚,靜靜悄悄地鎖進了青春期的抽屜里,開始安安分分的學習。
這個年紀,她的多巴胺并沒有接受著急趕來的異性荷爾蒙。
我曾一度為她博學的知識所征服,那個時候我們經常換著看彼此的雜志。看著一樣的書本,思考的卻是不一樣的人生。
那個時候的我,浮躁,叛逆,不安分。
那個時候的她,安靜,好學,有抱負。
至今我依然佩服像她這樣可以管理自己思想和心智的人,她可以看到別人看不透徹的事物的本質。現在的她,在法律專業里依然是佼佼者。
(三)
高中時,一個胖胖胖的男同學開始追求我的一個好姐妹。之所用胖胖胖來形容他,是因為他真的是超級胖,可能有200多斤,作為好姐妹,我們都勸她,還是算了吧,他那么胖,自己走路都費勁,怎么照顧你呀。
我的姐妹略有些微胖,并不想再找個胖胖的男朋友,而這位男同學還不是一般的胖,于是也持著拒絕的態度。
男同學得知后,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辛的減肥之旅。
人的念想最為可怕,但堅持更是可怕。一旦心中萌生了什么念想,加之鍥而不舍的努力,還有什么不可以做得到呢?
一個學期,4個多月,130多天。因為愛情,他瘦了,真的瘦了,大概有50斤。
他說,他要瘦下來,要把這世上最好的東西都給她。
一個可以為了自己心愛的女孩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如此“狠”的男生,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不會給她想要的幸福呢?
是的,他做到了。
現在,他們是朋友圈里一對令人羨慕的情侶。
祝福他們。
(四)
微博上偶然聽到1022女聲翻唱了這首《你曾是少年》,這樣振奮人心的歌詞,這樣激勵青春的旋律,像是品嘗著一種歷經了千難萬阻,終于苦盡甘來的帶淚的喜悅,給了多少多年漂泊在外,將奮斗終生作為自己座右銘的游子一份深深的慰藉。這樣的歌曲,讓我的心頭一震。
單曲循環,聽不盡的勵志,些許感慨。
學生時代即將結束,這一路走來,讀過5個學校,讀過8個班級,前后與近500名同學同窗讀書,身邊有太多的伙伴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懈奮斗著,回首這過往的二十余年人生,我想,他們也會為曾經那么努力的自己而感到驕傲,心存更多的感激。
努力從來都不會白費,現在,他們正在經歷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也一樣,和大家在努力的路上一同前行,因為我們都來自鄉村,曾經發誓,要做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