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在互聯網這個變化無常的行業里,總是充滿了各種焦慮與迷茫。而在2017年,則似乎尤為甚之。
2017這一年,流量越來越昂貴,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業務都經歷著增長乏力的困境;這一年,“誰能不被AI替代”的聲音開始彌漫于各行各業間,漸漸振聾發聵;這一年,我們已經顯著感受到,各種新舊工種間的更迭速度以及各種業務形態、戰略方向的變化都還在進一步加快;這一年,我們又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知識爆炸”,擺在我們面前需要“學習”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多,讓許多人越來越覺得無所適從。
這樣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要么迷失自己的方向,要么在頻繁變化的業務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在2017這一年,甚至包括三節課團隊的許多同學在內,在不斷變化的業務方向面前,也紛紛經歷了許多痛苦。
身處這樣一個行業中,我們總是會遇到有人問:
該如何判斷什么職業更適合我?什么職業更有前景?我該如何選擇我未來的職業和如何更快速成長?我們的業務總是在變化,導致我無所適從怎么辦?
站在2018年的起點,我們想從這三方面來試著給這些時常處于迷茫和焦慮中的同學們一些建議,也以此作為三節課2018年給所有人的新年獻詞。
另,本文第三部分預計會較為燒腦,還望做好準備。
一、如何判斷什么職業更適合自己?
我想說:能夠判斷自己是否適合一份職業的前提,是你要先能夠擁有自己的判斷標準。
所謂判斷標準,我認為無非有二——
(1)你是否對這件事擁有更多比常人更加強烈的熱情和執著?
(2)你是否顯著比其他人更擅長做好此事?
而這兩個判斷標準,或許都需要先有所經歷,見得足夠多和做得足夠深,才能獲得。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第一份正經工作是在一家日企做銷售,坦率講,那個時候,我其實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的,甚至最初找工作的想法特別特別簡單:先有份工作能糊口,保證自己餓不死就好。
但,做了3年銷售后,甚至已經能夠成為公司內部的銷冠后,我卻決定義無反顧的要去互聯網行業做運營,這時的選擇是基于兩點——
(1)我明確的發現,我其實特別討厭特別不享受銷售工作中很多時候那種你必須去逢迎討好甚至是跪舔客戶的感覺,相反,我特別喜歡更多人與人之間更加開放透明和對等的互動;
(2)我發現,雖然我已經能夠把銷售做得還湊合,但在勾兌客戶和維系客戶方面,其實我是沒什么天賦和感覺的,至少遠遠不如團隊內的其他幾位同事。倒是相反,我似乎在組織協調,與趣味相投的人進行高質量的深度交流,以及通過文字來影響他人方面,似乎顯著能做得比其他人更好。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工作經驗不足3年,同時又還不知道到底自己適合做什么的話,我能給你最好的建議就是——
不妨先試著沉下心來,不管不顧用盡全力的把一項具體的工作先能夠做到80分以上,能夠勝過大多數人。
當有了這個前提后,你就已經為自己贏得了一些基本的判斷標準:
(1)當一件事情已經能被你做到80分以上時,你是否真的會覺得享受它、喜歡它、還是反感它?這個時候你的感受,可能更具備參考價值
(2)同理,當一件事已經能被你做到80分以上時,你就可以開始去評估:對比起其他你身邊同樣能把這件事做到80分左右水準的人,你是會顯著比他們效率更高,完成得更加輕松,還是其實你會更累更費勁?
二、怎樣判斷什么職業更有前景?
這里,我想表明一個觀點:這個時代很可能已經不再存在絕對“有前景”的職業。
差不多十來二十年前,我們所處的職業環境,是一個職業機會發展曲線相對穩定的環境,簡單來說,你如果選擇了成為一名銀行家或是一名教師,可能你十年二十年后在這個職業上可以獲得的收益,基本都是可以預期的。
而今天的互聯網,則已經完全不同——它毋庸置疑是一個新舊工種更迭極快的行業,甚至一個職業存活的生命周期可能已經不到5年了的職業環境。
比如說,頭幾年還很火熱的IOS工程師和安卓工程師,到現在已經成了“夕陽型”職業,而前兩年行業還在高呼“產品經理是離CEO最近的人”,過了兩年,則變成了“互聯網的下一個時代將是運營驅動的”。去年大家還在盡享“自媒體紅利”,擁抱“知識付費”,今年卻猛然發現“紅利消失,寒冬已至”。
如此種種,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