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寫來參賽作文讓我改。
有題記,又是抓蝴蝶又是看小鳥的,最后還三觀極正忍辱負重。看得我尷尬癥都要犯了。雖然知道寫作文不說真話是我天朝學生的通病,但那一段關于小縣城孩子只有比大城市更努力,在一隅之地像機器人一樣學習,才能有好的高中、大學、美好前程的說法,實在讓我吃驚。我想這肯定是老師家長跟她這樣講,她就記下了。這話沒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也是事實,可一個孩子需要承受這些嗎?這樣的目光對身在其中的孩子來說到底是長遠還是狹隘?
十四五歲就被告知“輸在起跑線上”,然后低人一等,埋頭追趕,我都不知道現在的老師在教些什么東西?反正我初二的時候壓根沒有“大城市”、“小縣城”的概念,更沒有覺得自己輸在起跑線。相反,我總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整天想的事也不是啥像機器人一樣學習為了高中大學美好前程。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老子要去流浪。于是想學吉他靠賣唱糊口,結果沒學成……去流浪的事就一拖再拖拖到了現在。現在我也上了高中,上了大學,也看見了自己和大城市孩子的差距,有時也會埋怨教育的不公,為什么我從小沒有讀到《紅樓夢》和《百年孤獨》?為什么我沒有被送去彈鋼琴跳芭蕾?為什么我在小時候聽到的是黃家駒而不是莫扎特?即便如此,我同樣吃到了生命中最初的那一口糖。盡管它的包裝不漂亮,它的口感很粗糙,可我一點也不自卑。我還是覺得這就是我,我所經歷的、擁有的、受到的教育和熏陶都是我所獨有的。一方面的空缺自然會給我另一方面的自由。而我,恰恰最感激和歡喜我的那一點點自由。并且難得可貴的是,這種饑渴感迫使我的余生都在汲取,都在探尋。
我沒有學過教育,也不知道學術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但如果讓我說,我覺得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每個人的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發展,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歸根到底,成長和教育都是個人的事情,是自己和自己的博弈,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最大程度的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去追趕什么,比拼什么。
所以這作文我沒法改,要么重寫,要么就這樣。反正我長這么大也沒拿過作文獎,我一個勤勤懇懇寫了這么多年文字的人……因為我從來不按套路寫。人家寫親情友情感動的不要不要的,我寫我逃學何老師沒收拾我所以何老師的綠裙子真好看;人家寫鳥語花香歡聲笑語,我寫每天夜晚抽煙頹廢中二得要死要活,能得獎才怪呢。
說起來當時那些老師對我也是包容,你看我每次寫這亂七八糟的東西,語文老師也不說我,班主任也不說我。當然,主要是知道我不會聽所以懶得管我。可也確實是在很大程度上沒有造成我對寫作文的厭惡,反而激發了我洶涌澎湃的創作欲望。一直持續至今。這樣的教育,又何談“輸在起跑線上”?
妹子,你的作文姐改不了,但有句話姐必須告訴你:除了像機器人一樣學習,你還可以做很多事情。試卷的盡頭不一定是美好前程。“天生我材必有用”才是我們應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