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研究生畢業,進入一家國企上班,開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與大多數人畢業即告別讀書的情況不同的是,我一下子扎進了眼花繚亂的書的世界,開啟了全新的自由閱讀時代。
再也不用為了考試,為了論文,為了找工作而讀書,我像個選擇上的暴發戶一樣,可以任性自由的選書,隨心所欲的看書。
又像一個餓了很久的人,面對滿桌的美食,根本顧不上挑剔,抓起什么吃什么,各種類型的書,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因為讀了很多書,我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工作3年后,我辭職了,懷孕了,生娃了,開始并實踐英語啟蒙,找到了喜歡的人生方向……
這幾年,環境,身份,心境都變了,唯獨讀書的習慣保留下來,一天不讀書,就覺得很空虛。
統計了下,畢業后讀了300多本書,書的類型一直在變化:
最初幾年主要讀的是小說,情感,心靈書籍;
有了孩子后,80%都是育兒、教育、英文啟蒙,語言學習的書;
這兩年占比最高的是,心理,認知,學習、精力管理類書籍。
讀了那么多的書,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讀書,太TM的有用了!簡直就是我的救星。
雖然我的名字沒變,可現在的我,和多年前的我,早已不是同一個人了,因為我的大腦已發生了巨變。
關于讀書,古今中外,各類名人,都有發言:
此處省略N句名言……
假如我是一個幾乎不讀書的人,這些名人的話,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絕對激不起我讀書的欲望。
為什么呢?
太模糊,太抽象,太文藝,太高深,看起來跟我沒什么關系。
靈魂是什么玩意兒?世界復雜與否,關我啥事?
相比什么智慧,涵養,心境,情調,尋找真實自己,普通人可能更關心如何漲工資,如何讓孩子成績好,如何讓家庭更和諧……等等更為實際的東西。
關于人為什么要讀書,還有另外一些回答:
聽起來也好有道理,也確實沒錯。
但如果我是讀書小白,這些話如同父母的嘮叨,還沒開始,就想躲開:雖然你說的應該對,但我現在沒體會到,所以我不聽。
所有的這些回答,都沒有觸及到讀書對于普通人的關鍵點上,「讀書能否立馬給我帶來好處,明顯的好處」。
人天生是趨利的,短視的,更傾向于聚焦眼前,而忽視未來,越是水平低的人,越是如此。
最初開始嘗試讀書的人,很難有足夠耐心,去等幾個月,甚至三五年,才去體會讀書的好處。
更有可能的情況是,讀了一本,或幾本書后,生活也沒立刻變好。對比之下,停止讀書,生活也沒有立刻變壞。
那又何必讀呢,刷抖音,看電視劇多輕松?
可惜的是,讀書的真正威力,是符合復利效應的,前期很長一段時間內,似乎沒什么明顯受益,直到后期的某個點開始,才會直線飛躍。
所以,想讓更多的普通人開始讀書,靠勸說「讀得多了自然有好處」是沒什么吸引力的,雖然這句話本身沒毛病。
更有用的方式,是讓他們讀可以直接「解決他們當前問題」的書,給他們直接獲利的機會。
比如,想讓一個新手媽媽培養讀書的習慣,最好先給她一本關于幼兒保健的書。
面對深受「工資月光」困擾的白領,應該讓她立馬去讀關于理財方面的書。
只有當大家「直接」、「立刻」從書中感受到了好處,哪怕只是一點點好處,人們才可能接二連三的讀下去。
所以,培養讀書習慣的順序應該是這樣:
相反,沒有體會過讀書好處的人,是不可能愛上讀書的,就像沒吃過冰淇淋的人,是不可能愛上它的味道的。
所以,為什么要讀書?我的回答是:
人生,就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
我們在各種升級打怪中,進化迭代。而讀書,就是我們的盔甲和武器,幫助我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過去8年間,可以說,我遇到的一切問題,都是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只要遇到問題,我就會找相關的書來看,一本搞不定,就多看幾本。暫時搞不定,就一邊前行,一邊繼續尋找答案。
當然有用,只不過,得看,你是什么樣的人,你要解決什么問題了。
比如,學生們,無太多生計問題,主要面對學習,眼界,素養問題,那就可以廣涉獵,什么都可以看。
可對于每天火燒眉毛的成年人,成天看小說,很難解決實際問題,即便能獲得啟發,效率也太低。
我目前讀書的情況是:
致用類書籍排在最前,且占90%,是正餐;
而小說,散文等書籍占10%,只作為調劑品,好比正餐之后的甜點。
其實年輕時,我的讀書情況剛好相反,小說占大部分,導致雖然看了不少,看的很爽,可個人能力并沒怎么提升,生計堪憂;
自從開始大量看個人成長類書籍,能明顯感覺到,自己每天都在火速進步中。
所以,我是特別提倡成年人,讀書要「功利」的,要優先大量讀提升個人能力的書,先解決生存問題,再去陶冶情操。
當然,面對人生問題,你可以求助于朋友,父母,老師;去旅行,去試錯,去親身體驗。
可這些方法最大的問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得到的經驗還很有可能是錯的)。
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所取的「真經】,加起來的質量可能抵不過一本好書的兩頁紙。
為什么呢?
你遇到的問題,既然是問題,一定不是你現在這個水平能解決的,否則就不是問題了。
只有你升級了,達到更高的層面,或別人從更高的層面給你提供建議和幫助,才能解決。
而你能求助的實際圈子,往往跟你的水平差不多,其實幫不了你太多。
而好書,是高手智慧的結晶。
讀好書的過程,就好比世界頂級的聰明人、專家高手在手把手傳授你武藝。
讀很多的好書,就好比全球最優秀的人,紛紛趕來,給你組建了私家智囊團,而且工資低的可怕,也就幾十塊的買書錢。
哪個途徑能更高效的解決你的問題呢?
假如你要補鈣,喝一大盆骨頭湯,和吃兩粒鈣片,哪個效率更高?
說這種話的人,一般為三類人。
有人說,我就是靜不下來讀書。
反了,是讀書讓你靜下來。
有人說,我忙的沒時間讀書,
反了,是讀書讓你有更多的自由時間,當你通過讀書,能力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變得更有錢了,在時間利用上,你才會有更多的選擇權。
有人說,我拿起一本書,逼著自己坐下來,卻依然看不進去。
又反了,你應該先選擇一本,一定能看得進去的書,能解決你當前問題的書。
今天,或者最近,什么讓你最關心,最煩惱,你就看相關的書,一本解決不了,就多看幾本。
談到讀書,先不要本能的拒絕,「我看不進去」「我不愛看書」「我就不是讀書的料」。
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吧。
一旦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你會很容易發現下一本需要看的,值得看的書。
抖音里的一禪小和尚問師傅:人為什么非得讀書呢?
師傅答: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失去好奇心的一瞬間,人就死了,所以讀書就是為了成為更出色的人。
有人說,我不想出色,我就樂于平庸,那是不是就可以不讀書了?
呵呵,平庸的人就沒有煩惱嗎?沒有要解決的問題嗎?常識告訴我,越Low 的人,煩惱更多。
還有人說,我覺得我現在活得特別好,很滿足,不需要費心上進了。
首先,當前的好,未必能安全的延續一輩子,世界變化那么快,沒點儲備,多沒有安全感。
另外,你覺得現在很好,很可能是因為你沒見過更好的。
講個真實的小故事吧:
眼界,真的會限制你的想象。
所以,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這不是讓你功利,不是讓你有野心勃勃,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
只是想讓你體驗更多可能,更多美好的可能。
而讀書過程,就是極好的人生體驗方式。讀書的結果,能讓你有機會體驗更多意想不到的人生可能。
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讀書歷程,可能要經歷五個層面。
這五個層面,大概也是讀書習慣養成的過程。
最開始,如學生時代,真的是稀里糊涂的讀,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好處或結果,這個階段也是最迷茫的時候。
后來為了解決問題,開始看有針對性的書,立馬嘗到了甜頭。
于是,就把讀書當作提升自我的主要渠道。
養成了習慣后,讀書不僅收獲內容,過程本身,就是娛樂。
最后,讀書也可以沒有任何目的,拿起一本書,坐下,開始讀,如同呼吸一樣自然。
讀書,就變成了生活本身。
上述的每個層面,都有對應的好處,但只有達到那個層面的人才能體會(我也還是個初級選手)。
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名人對讀書的評論,我們聽著卻無感,不是人家錯了,是我們還沒到那個水平。
而上述的幾個層面,也不是完全獨立的,也沒有嚴格的先后順序,他們可以融合在一起。
比如,讀書高手,在讀一本書時,在解決問題,也在提升自我,在娛樂自己,也在認真的活著。
比如,巴菲特老爺子,大半輩子中,每天的讀書時間,超過6小時。
可能對他來說,
讀書,就是活著。
活著,就不能沒有書。
我覺得,這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