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真是恍恍惚惚之間,渾渾沌沌之中,就將莊子內七篇讀至最后一篇——應帝王了,讓我們一起游弋于此篇,感悟莊子如何“應”帝王的。
? ? ? 開篇亦是從故事開始,即“嚙缺向王倪提問,四問四不知……”此是齊物論中的故事,如,嚙缺問:你知道事物的共同點共同規律嗎?你知道你有所不知道的道理嗎?等等,王倪皆回復不知,蒲衣子則析,“……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來始入于非人,”即伏羲氏的治國,是大道自然而然的運行,需要當馬則當馬,需要做牛則做牛,他們智慧合情合理,品德自然流露,不陷于外物的困擾中。
? ? ? 第二個故事則是“肩吾見狂接輿,狂接輿認為日終始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即圣人的治國,不以外力之治外表,自身端正了,即個各安天命了,而無需須君王們代為制定什么制度了,呵呵,莊子借接輿之口而論權力制定法規法度的作用。
第三個故事則是“天更根游于殷陽,……適遭無名人而問焉,請問為天下,”即問無名人如何治理天下,無名人則很厭惡這個問題,并以乘夫莽眇鴻,以出六極之外,以處壙垠之野,”來表達他是如此的超脫之人,卻又被問及“何需以治天下敢予之心為?”赤斥責天根用什么治天下爭天下的俗不可耐的問題來煩其,天根又復問無名人,答曰,“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而天下治矣。”即人要把心思心境放到淡然無為之中,合氣于淡漠之中,壓低私心和欲望,讓外物最大限度的自我調整,自然而行,則天下治矣。
? ? ? 第四個故事則是講陽子居見老聃問道,“有人于此,向疾強梁,……可以明王乎?”即辦事麻利,既有聲音的速度,又通曉事理,洞察一切的人,可否算得上一個明君呢?老子則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可比明王乎?”即為政處事不可以才智技巧,否則,只會忙忙碌碌,心力交瘁。陽子居再問“明王之治”,老聃曰“……功蓋天下而似不能自己,……而游于無有者也,”即老子答曰,明君之治不貪天下之功為己有,廣施恩露于萬物百民而不自居,讓百姓無以言說其好處,是萬物欣然自喜,無為而治,無言而教,悠然自得呢。
? ? ? 莊子又講了季咸被壺子“嘗試與來,以予示人”,季咸與胡子連續三天見面,三次論道,“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于是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即列子回到了樸素無華的狀態了,堅守自身質樸,終身不改,如一。
? ? ? 故莊子曰,“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故能勝物而不傷,”在這里,莊子講不要擔虛名,不要動計謀,不要成為工具,不要強迫別人做什么不做什么,一切事物的核心都應虛無,得道之人,要有全有,要無全無,可有可無間,心在何處?
? ? ? 最后一段,又以南海之帝儵,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渾沌的故事收尾,即儵忽為“報渾沌之德”,“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嗚呼,渾沌待疏忽以善,竟招致殺身之禍,儵忽本是報恩,竟成兇犯,情何以堪,世事難料爾。
? ? ? 渾沌本無形,其既能為中央之帝,就應本領不凡,被儵忽出七竅有了人形后,反倒不在世間,難道預示著沒有開竅的混沌狀態才是最本真、最無畏、最純粹、最強大、最智慧、最能統管天下之能人狀態?莊子大人總是予以我們新奇理念,新奇道理,是的,就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亦已照古人,莊子之道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時代理解,悟出的道則不盡相同。
? ? ? ? ? ? ——乙亥四月初六.病床側.星
? ? ? 追記:十八天的同讀莊子活動不知不覺間,倏忽而過,再次感謝活動的組織者雨馨同學,助力我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快讀領略完莊子的大道及魅力,滿滿的正能量啊,我也找到了靜心思考的另一個世界之門。
? ? ? 同時也要感謝2組的讀友們,一篇篇心得作業,就是小戰鼓的鼓點敲在我的心口上,勿需揚鞭自奮蹄呢,幸虧我這匹小母馬還腿腳尚可,能跟上閱讀速度,感謝鑲潤對學友們的熱心提醒,以及幾乎每天都做勇敢的墊后隊員的周同學、艷戈同學的知心理解和熱情鼓勵,更是讓我不舍子夜的完成作業呢。
? ? ? 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回想這十八天的作業完成經過,真是驚心動魄,自己回想起來都啞然失笑呢。在讀到艱澀之處,好幾次都趴到桌子上,美其名曰歇歇腦子,實際上夢周公去了,竟然還夢到了莊子大人,一個激靈醒來睡意全無,再下筆如有神助,每每于零點前上傳完成作業,呵呵,真是幸運之人啊。
? ? ? 就像在二組群里與學友的溝通,我本想借同讀活動麻木自己緊張不堪的精神,孰料到讀了莊子后,讓我看開了生死呢。一如鑲潤學友所講的:生活中悟道,苦難中得道。是的,道在心中,道在日常,不管你悟了與否,道就在那里,如如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