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的快樂就是生命的全部價值所在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在校園里遇到一位學生,她的一條腿是殘疾的,只能拄著拐行走。我們的學生宿舍在山坡上,從宿舍到教室比較遠,而且又不是平路,有的地方坡度還很大,她就是這樣一拐一拐地走著。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見到她,她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當她微笑著問我老師好的時候,那笑容就像一縷溫暖的陽光照射進我的心里。有時候我遇到點煩心的事,滿臉愁容地遇到她,迎面而來的笑容會讓我立刻感到一絲羞愧,和她的遭遇相比自己的那點煩心事算什么?她的燦爛的笑容化解掉了我小人般的常戚戚,頓時心里就敞亮多了。
生活是不是美好,實際上應該由你自己說了算,與他人無關。心里總是陽光燦爛的人,能把每一個日子都過成艷陽天??墒?,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見慣了抱怨的人,時時抱怨,事事抱怨,對于他們來說,抱怨成了生活的一種常態。似乎上天對他特別不公,把所有的壞事都安在了他的頭上,讓他痛苦不堪。然而認真看一下這些人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生活或工作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么糟糕,只是對于自己得到的好處他們視而不見,或者認為是理所當然;而對于一絲絲的不利甚至是應有的擔待就怨聲載道,怒氣沖天。他們的心中永遠是陰云密布的,不管外面真的有風有雨,還是艷陽高照。
每個人的生命都由一個個日子構成,都是一天一天地度過。每一天的生活質量決定其生命的質量,這本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但是眾人未必都能理解,并對此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有人一天天地尋找并實踐著快樂,有人卻一天天地時時煩心處處怨憤。每當看到這些時,我就會想起春秋時期的榮啟期。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游泰山時,在路上遇見榮啟期,他衣不蔽體,但邊彈琴邊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鬃釉唬骸吧圃?!能自寬者也?!辟F族出身的榮啟期,身處亂世,生活貧困,仍怡然自樂,并因此成為后人追求快樂生活的榜樣。晉人陸云(曾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的陸遜的孫子)寫有《榮啟期贊》:“榮啟期者,周時人也。值衰世之季末,當王道頹凌,遂隱居窮處,遺物求己。搠懷玄妙之門,求意希微之域。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行年九十,被裘鼓琴而歌?!碧拼笤娙税拙右滓苍凇恫慌c老為期》一詩中寫到:“昨夜夢何在,明朝身不知。百憂非我所,三樂是吾師?!薄叭龢氛摺睒s啟期也。
《老子》有言:“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在這里強調的是:只有“知足之足”,才是最大的“滿足”?;蛘哒f,只有以知足為滿足的人,才能得到長久的真正的的滿足。能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觀物處事的心態,欲壑難填的人永遠不會快樂;簡單純樸的人更容易體會到身邊的每一絲美好。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快樂的種子,能不能讓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完全取決于你自己。你覺得每一天都很美好,每一天都很值得期待,那日子就會向你投射出幸福的光芒;你覺得每一天都充滿新意,每一天都有意義有價值,那每天你都會感到充實與滿足。所以我們真的應該每天告訴自己:今天要快樂,今天要開心,今天要幸福。
有兩種人無法感受并享受每一天的快樂:一種人就是經常抱怨的人,這種人什么時候也體會不到生活的快樂;還有一種人就是把什么都寄托在明天,而對今天麻木不仁的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狈抛吡私裉斓目鞓?,去談什么明天的快樂,是很愚蠢的事情。不注重眼前的現實而只想變幻莫測的明天,很可能就會一天天的地虛度時光,將每一天都過得圓滿才是最真實最正確的事情。
很多事情,很多時候,生活的快樂與否我們是可以把握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這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反應造成不同的結果。加措活佛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里講:“心念是因,苦樂是果。無論遇到任何逆境,只要放大心量,常存慈悲、感恩和歡喜,便可以化苦為樂”。我特別喜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正如被稱為印度教導的靈性四句話說的那樣“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于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讓我們把握住每一天每一刻,用心去感受它的溫暖,體會它的美好,從點點滴滴的瑣碎中尋找生活的意義,尋找自我存在的價值,將每一天都變成一生中的最好的時刻,細細地來品嘗享受這種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