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抱著我的手,我會拉你上去的
一個女生落水,一個男生跳下水去救她。男生靠近在水中沉浮掙扎的女生后,女生雙手就緊緊地抱住男生,讓男生無法游動,男生急了就對女生大喊:“放開抱著我的手,我會拉你上去的”。女生還是緊緊地抱著男生,絲毫不松手。結果男生也跟著女生一起沉到了水底。
落水后的女生為什么要緊緊地抱著男生,而不與男生合作呢?因為她失去了安全感,她必須緊緊地抓住什么,來讓自己感受到安全感,這完全是出于身體的本能,而不是理性思考自己落水后應該和救她的人合作。
這樣的場景令人唏噓,卻真實地發生在許多的男女關系中,比如戀人之間,夫妻之間。當女生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她必然想去緊緊地抓住她身邊的男人,而自己心愛的男人卻不耐煩地甩開了她的手,令她更強烈地感覺到缺乏安全感,于是就把自己的憤怒之火噴向她覺得冷漠待她的男人,沖突就這樣產生了。如果這樣的沖突接二連三地發生,必然會給這段戀人關系或夫妻關系以毀滅性打擊。
究竟是誰讓一個女生缺乏安全感呢
許多女生覺得自己瞎了眼睛,跟了這么一個不疼愛自己的男人,覺得這是男人的問題,于是就嚷著要分手,似乎只要分手了就能解決問題。幾乎沒有一個女生能意識到自己缺乏安全感在相當程度上跟這個男人并沒有多大的關系,這個男人只是很不幸地成了她人生中的一個“替罪羊”。那么如果不是這個男人,究竟是誰讓一個女生缺乏安全感呢?
女生缺乏安全感通常是由她的母親造成的,有些則是父親。
嬰兒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夠對嬰兒采取慈愛的態度,并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
一個人的安全感是如何產生的?
精神分析理論這樣解釋:父母(尤其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對與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孩子對安全感的體驗取決于這3個條件:①足夠的愛;②持續穩定、前后一致的愛;③合理的愛。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很愛
我們中國的媽媽并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很愛,但是卻不能做到“持續穩定”和“前后一致”。尤其是孩子在上小學之后,媽媽便對孩子有了學習成績等具體的要求,孩子達不到要求時媽媽就很著急,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就開始嚴格規定自己的孩子,并動輒呵斥,這個時候的媽媽就不再是慈愛的,而是冷漠的兇悍的。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媽媽對她的態度“前后不一致”,媽媽高興的時候夸獎孩子幾句,不高興的時候就開始大嗓門地訓斥孩子。沒有獲得來自父母的“持續穩定”的愛,孩子就失去了對安全感的體驗。
兒童從父母那里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持續穩定的愛,或是父母采用一些負面的教養方式,如:不尊重、鄙視、譏諷和羞辱,刺傷了兒童的情感,損害了她們的自我價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擺脫不了這樣的成長陰影。這些對安全感體驗的缺乏往往造成她們過度地渴望得到贊賞和認可,過度地渴望得到男朋友的愛或丈夫的愛。基于這種渴望,她們會過分地做出努力,進而導致自我要求過高,并經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終。
缺乏安全感
一般情況下,即使她們為了戀情或婚姻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滿足她們對生活和愛的更高渴望,她們還是感覺到自己缺乏安全感,總是不由自主地體驗著她們童年時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
一個女生如果在兒童時期就沒有滿足的愛,就會在后來的生活中執著的、神經質地不斷的尋求,進而又會不斷地失望。這種情況下,無論她們遇到什么樣的男人,都會面臨同樣的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由于早年生活經歷中缺乏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導致成人之后面臨著許多情緒的困擾,而這些情緒的困擾多來自于他們并不滿意的人際關系,包括與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后與戀人、配偶的關系。他們要么是退縮回避,要么強硬固執,對外界抱持排斥和不信任姿態,又因為自尊心過強和極愛面子,進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
不要以為這只是某一個女生的問題,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每一個強悍的媽媽都會讓自己的孩子過早地失去對安全感的體驗,進而讓自己的孩子喪失了體驗安全感的能力,讓孩子的一生都處于缺乏安全感之中。很少有媽媽意識到這個問題。
而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女生將來做了媽媽之后,也很可能會變成像自己的母親那樣成為又一個強悍媽媽,進而也同樣會讓自己的孩子過早地失去對安全感的體驗。
如果我們恰好就是這樣的缺乏安全感的女生,那么接下來我們應該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