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燈火,一草一木般若”,這幾個字不知是怎么在腦海里拼湊到一起,成為另一個自己的詮釋。白天要用理性的大腦去工作,晚上卸甲歸田,用這一段段文字和一張張圖片來欣賞生活的美好,感受心里的柔軟和生命不一樣的質(zhì)地。
讀書會上一位令人尊重的長者講,我們現(xiàn)在都在追求物質(zhì)的獨立,先有物質(zhì)獨立了,我們再有精神的獨立。這句話就像是茫茫中一盞燈,穿過混沌,隱約照見自己心底的答案,或許共鳴就是如此。
沒有物質(zhì)我們無法生存,但是如果只追求物質(zhì),那會覺得枉來人世。會錯過很多的美麗和溫暖。
“朝露待日晞”,正如最美的文字古詩詞,簡簡單單幾個字,景情理蘊含其中。就像中國的山水畫,留白是耐人尋味的境界。有一天看到同事那一個個可愛的多肉,突然很想養(yǎng)花,網(wǎng)上看到很多好看的小花盆,原來簡單的搪瓷品也是一種藝術,欣賞這一個個精致的小花盆,仿佛有了生命,像曾經(jīng)看到梵高的向日葵一樣,有的優(yōu)雅,有的獨立,有的包容,有的溫暖,有的可愛,有的冷峻……可能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一種抽象的生命形態(tài)。曾經(jīng)聽課,一位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讓我們欣賞古典樂,他說音樂何須懂,我們只需要跟著旋律去感受體會自己內(nèi)心的感覺,流行樂是一種大眾的歡騰,但古典樂更像是生命的樂章,越是經(jīng)歷多的人可能聽古典樂越有共鳴,因為一個個音符就像是在譜寫不同生命狀態(tài),人生的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都蘊含在其中。或許藝術的魅力就在于此,除了物質(zhì),我們需要給精神世界留一片天地,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最近看到一部電影《一點就到家》,雖然有很多童話的色彩,但有些地方感觸還是很深的。印象最深的是三個朋友合伙在云南種咖啡賣咖啡,當咖啡獲了很多獎,名氣越來越大,最大的咖啡經(jīng)銷商來收購的時候,一個人說賣,而另外兩個云南村子里長大的人不同意賣,可能在大家看來賣掉,這三個人可以賺一筆。但是對兩個在這片土地上長大的人,如果賣掉,他們收到的是一筆錢,但是他們會丟掉很多特別寶貴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會丟掉一種希望,一種獨立自主的希望,不僅僅是他們自己做一番事業(yè)的希望,還是那些養(yǎng)育他們長大的父老鄉(xiāng)親脫貧的希望,更是很多家庭年輕人回鄉(xiāng)謀生一家團聚的希望,無論是市場無形之手造成的勞動力供需,還是大魚吃小魚的殘酷現(xiàn)實,可能這點希望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生存很艱難,但是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棄。如果賣掉,所有的東西沒有自主,完全沒有特點,按機械化進程進行,又回到跟茶葉一樣,鄉(xiāng)親們被大商家壓到?jīng)]有什么收入。所以從長遠來說,賣掉當下幾人人拿到錢,但是卻賣掉了以后的希望。其實很多東西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點點開始,然后慢慢成長起來的。正如《易經(jīng)》中所講,新事物新變革從來都是慢慢發(fā)展而來的,如果是突變,可能會存在很多的不穩(wěn)定,有一天可能會轟然倒塌。所以這樣一種現(xiàn)在看起來渺小的希望尤為可貴。很多時候,天平的兩端不是只有我們看到的錢和物,可能還有很多無形的東西,輕和重是每個人心底的那桿秤在衡量。
文字有的時候會像燈火一樣,寫出來是在梳理是在指路,同時也是一種溫暖。而那些最不起眼的草木,也像是有佛性一樣,可能就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某個道理。這或許就是喜歡寫字,喜歡拍花草的原因。一字一句燈火,一草一木般若。自留一片天地,一隅一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