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元宵,元宵節圖的就是個熱鬧,耍龍舞獅自不能少,高蹺秧歌也少不掉……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再追求熱鬧,而是開始躲避熱鬧。算上今天,已經連續兩年的元宵節,沒有到大街上去湊熱鬧了!
躲避現時的熱鬧,那些年的熱鬧卻忘不了!
記憶中,最熱鬧的,還是在盤縣老城讀書那些年度過的元宵了。
那年月,農村是鬧不起元宵的,唯有縣城和工礦區才可以鬧元宵,因為只有這些地方才組織得起舞龍隊和秧歌隊,所以元宵節,最熱鬧的地方就這兩個地方。
物以稀為貴,那些年的元宵節,年年少不了要不辭辛勞湊熱鬧。如果已經開學,自然在縣城看熱鬧,如果還沒有開學,就甩開“兩只火腿”,步行二十里到火鋪礦去湊熱鬧。
總體而言,在縣城看熱鬧多,到火鋪湊熱鬧少。到火鋪去看鬧元宵,由于人小體弱,從來沒擠進最前面去看過龍怎么耍,秧歌怎么扭,只能在層層疊疊的人群外,聽聽“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嘀嗒嘀嗒嗒”的嗩吶聲,和“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鑼鼓聲。當然也看到了漫山遍野、房頂樹上到處是人的熱鬧,那人多得,如果同伴走散,只能在預先約定的地方才能找見。
在縣城觀看鬧元宵,卻是沒有落下一個環節的,從中午開始,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看耍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獅龍拜年,打鐵水花,偷白果燈,不但眼福飽個夠,還要滿載而歸,才幸福而疲倦地睡覺。
盤縣老城,始建于大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鬧元宵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許多都是我們這些窮孩子聽都沒有聽說過的,比如耍龍舞獅給單位拜年,晚上打鐵水花,送白果燈等。
一般而言,鬧元宵的主要活動,是從午后一點或兩點開始,有學生組成的花環隊、腰鼓隊,接著是秧歌隊,高蹺隊,最后是舞獅子和耍龍。
隊伍先在過去的校場壩,后來的體育場集中舉行儀式,儀式一完,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嗩吶嘹亮,由一條龍開道,圍著四百米跑道耍一圈,然后沿著主街道——五街,耍向我們的學校——盤特一中(那時的盤縣叫盤縣特區),全程也就三公里左右。
每年這一天,我們是吃完中午飯,老早就跑到體育場去等起,然后尾隨表演的隊伍,一直看到我們的學校。
其他的隊伍到了終點就解散休息了,獅龍隊卻不知疲倦,還要到各大單位和部門的門前去拜年表演,如我們學校,石油公司,物資公司,五交化公司……每到一家,獅龍迎門舞,送上吉利和祝福,主家就得燃放一串鞭炮,并封上一個紅包,然后獅龍稽首拜謝,再舞向下一家……
作為忠實粉絲,我們會一追到底,往往忘記了吃晚飯。
夜幕在連續不斷的爆竹聲里降臨,火樹銀花,璀璨奪目的焰火晚會接踵而來。那時候打的不是現在燃放的煙花,而是打鐵水花,不但危險,也沒有現在各式煙花的五顏六色和造型各異,但已經是并非人人可見的勝景了。
焰火晚會一般在十點左右結束,這時候,縣城周邊的山上,從山腰到山腳,會亮起星星點點的黃暈的燈光,這就是城里人給已故親人的墳上,送的白果燈了,其意義可能是給已故親人送去節日的問候和溫暖,讓他們也享受鬧元宵的熱鬧氣氛。我們農村不時興這個習俗,故并不知曉它的真實意義。
白果燈扎在一根竹竿上,用白棉紙糊成一個高腳杯的形狀,在里面點上白色蠟燭,送去以后,把竹竿的另一頭插在親人的墳頭。
起初一年,我們只覺得好奇,甚至從寢室的窗戶看到不遠處的白果燈,就會聯想到墳和死人,心里還有些害怕。
后來得到高年級師兄們的指引,我們發現了蠟燭的妙用,開始趁元宵夜偷白果燈。那時候能進一中讀書的農村孩子,都是刻苦學習的“學霸”,每天晚上,學校熄燈以后,都還要挑燈夜戰。
可大部分人因家貧,買不起蠟燭這種煙子較小的“洋玩意”,只能使用濃煙飄散的煤油燈。元宵一夜,便可備足幾月,甚至一學期夜戰的蠟燭,免去了油煙熏染的苦惱,真是大快人心,沒多想,值得一偷……
說也奇怪,并沒有哪個因白果燈被偷,而找到學校來,后來我們偷白果燈就成了“理所當然”!
出于森林防火安全,除了耍龍舞獅扭秧歌,其他這些元宵的熱鬧都被禁止了,要想感受,只能回到記憶里了——那些年,鬧元宵才算真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