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天放學回來,我和兒子快要走到家的時候,兒子突然問我說:
媽媽,為什么我每天要上學,寫作業,上課外班,而不能像我們家貓貓一樣,每天就只是吃飯、睡覺和玩?
我:兒子,你是不是覺得上學、寫作業、上課外班很累啊?小貓天天什么都不用做,就是吃飯,睡覺和整天的玩,很輕松?
兒子:是啊!
我:那如果讓你變成一只貓,每天就是睡覺,吃飯,無所事事地玩,每天都很閑,而且一直都這樣下去,你真的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有趣嗎?你愿意和它換嗎?
兒子想了一下,說:不,我還是做人吧!
我:為什么呀?你不是很羨慕貓貓自由自在的悠閑生活嗎?
兒子:如果天天都這樣,可能也會很無聊。
2
貓咪的生活真的像人想象的那么悠然自得?
每天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消磨,就會真的感到快樂?
也許,貓咪想,如果我可以走出這一小片固定的天地,和其他貓咪們一起,在野外開心的玩耍,晚上抓抓老鼠,白天偶爾抓抓鳥,*好像也不錯;
或者,我在這片小天地里有玩具可以玩,主人寵我愛我,讓我每天和他們膩在一起,吃吃喝喝,睡睡玩玩也算有點意思。
如果我能像這個小朋友一樣,可以和其他小孩一起玩,可以談談琴,畫畫,下個棋什么的,每天忙忙碌碌,而不是現在這樣白天睡睡睡,晚上無聊地在陽臺看別人的熱鬧,而自己卻不能參與,那生活必定比現在有趣得多。
你在羨慕著別人的悠閑自在,可能別人也在羨慕著你的充實有趣。我們總是向往別處的f詩與遠方,豈不知自己也是別人眼里的向往。
3
人人向往悠閑的慢時光。但如果真的每天擁有大量的閑暇,生活里除了吃飯,睡覺,發呆,就是無所事事,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即使你有這種消費能力,可以什么都玩得起。
你可以周游世界,體驗各種風景,美食,民俗和文化,嘗試各種刺激的活動;你可以整天睡大覺,打牌,唱歌跳舞,和朋友們happy。總之,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然后呢,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幾個月,幾年,你玩夠了,玩累了,休息好了。之后,面對仍然無邊際的閑時光,該怎么辦?
經濟學領域里有個詞叫“邊際效益遞減”。通俗地講就是,某種引發效益增加的因素,在增加到一定量以后,收益可能達到極值,再增加這個因素的量,總效益不增反降。
這就說明,在導致收益增加的因素里,有一個增量的臨界值(閾值)。增量到這一個點后,收益就不再增加。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適用于這一規律,自由帶來的幸福和快樂也一樣。自由所帶來的快樂也都有一個臨界值。
一定范圍和程度上的自由,可以帶來幸福快樂值的增高直至峰值;如果超過這個臨界點,那么,更多的自由所帶來的快樂就會逐步下降。
也就是說,即使自由也要有個度。過度的自由,到最后不會帶來快樂的增加,反而降低快樂的程度。甚至會變成對個人幸福和快樂的束縛和負擔,人反而會不自由。
4
自由原本是為了解放自己,可以自在逍遙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但超過一定限度的自由,變成無所事事,無聊,空虛,甚至恐懼,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想逃離。
俗話說:閑的難受,閑饑難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無法充實的在自由里生活,自由就會變成無底的空洞,令人無所適從,就像面對死亡一樣。人會拼命地想找事情做,找刺激玩,以擺脫自由對自己生命的壓迫。
有很多功名成就的人士,實現了財務上和時間上的自由,最后卻倍感空虛,以毒品和各種刺激來麻醉自己。像有些些成名后吸毒被抓的娛樂明星;
還有的就干脆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而徹底抑郁了。如搜狐網站創始人張朝陽,據說他用了好幾年,看盡各種哲學宗教典籍,只為尋找活著的意義。后來他通過參加馬拉松跑步,抑郁狀態才開始逐步改善。
在2013年的一次新聞采訪中,他說:
以前我會認為錢賺的越多一定會越幸福,但是經過這兩年,我認為錢多不是幸福的保障。我是真的什么都有,我想有什么就可以買什么,但是我居然這么痛苦。我就知道不是的,幸福跟錢多少(錢帶來的自由)沒關系。而且錢多,或者名氣大,如果你沒管理好自己,更容易讓你陷入精神的痛苦。
有時候,什么都有了,反倒感覺自己什么都沒有了。失去的當然不是物質,而是活著的終極意義。
這種感覺有點像爬山。在山頂到達之前,人還是可以看看一路上的風景,和同伴們一起熱鬧同行;但是到了最高峰,也就是自由的頂端,會發現‘高處不勝寒’。周圍沒有什么人不說,也沒有什么風景,連空氣都很稀薄,活下來都很難。最后要面對的可能就是,生命的巨大虛空,生命的真相。
所以,在我們天天喧鬧著吵嚷著要自由,要休閑,要主宰自我的時候,其實,我們不知道,在不自由不自主的我們的彼岸,也有著比此岸更深刻的不自由,還有莫大的空虛與孤獨感。
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的主人,誰都想。可真的給你機會,讓你完全自主,脫離社群,你真的會感到自由,安全和快樂嗎?你有能力駕馭這份自由嗎?
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真的讓他離開群體,自己做主開創自己的獨立生活,他體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巨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慌。
更大的自由,意味著付出更多的代價。
真正能夠駕馭自己,開創自我生活的人,都具有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獨,無助和空虛的能力。只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和內心力量,才使得他們能夠克服恐懼,獨立前行。
人就是這樣,一方面渴望著自由,一方面又逃避著自由。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搖擺不定。
如果我們沒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巨大的勇氣和足夠強大的內心力量,面對更多的自由所帶來的孤獨,空虛和無力感的話,那還是讓我們,在相對的不自由與自由里找到一個平衡,努力去增加那個能夠使我們變得快樂的自由變量,在達到臨界值之前,獲得更多的的快樂。
(附注: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有本書叫《逃避自由》,里面有關于自由的深度分析和論述。有興趣者可以查看,推薦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