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日讀到一篇文章,題為"指尖渺渺,不及筆底煙霞"。文中作者講那些年寫信的日子,將爺爺盼信的心情刻畫地如此真切,頓時腦海里出現了一位老人一遍遍帶著期望去開報箱的畫面。
? ? ?依稀記得大一離家時,我的爺爺在老家四處奔走,多方打聽,希望能有個老鄉關照我。對此,我很不屑。原本五歲就離開老家的我,僅能辯鄉音卻不會說鄉音的我,那時委實不明白啥叫同鄉人,更體會不到異鄉遇同鄉的激動。
? ? ?上大學也曾收到過家信,寄信人就是我的爺爺。爺爺的筆跡比較潦草,信中還會有別字。展開信紙,我發現讀到的信息會多次重復……爺爺終究是老了,但他的重復無時不刻在溫暖著我。
? ? ?時過境遷,由于幾次搬家,很多老物件無影無蹤?,F在,我很是后悔沒有像妹妹般用心保存好爺爺的書信。而今我已成家,偶爾也會與兒子用書信或便條交流。由于本學期實在是分身乏術,不能參加兒子的家長會。孩子爸爸前去卻收到了兒子寫給我的一封信。信中他用工整的筆跡記錄了他眼中的媽媽,稚嫩的語言浸潤了我的心田……我想,書信的魅力絕非是視頻或語音能代替的!
? ? ?正如紫健所說,歲月悠悠,有些傳統的交流方式依然有它獨特的意義,因為里面有著特殊的情感和溫度。
? ? ?待到我們遲暮時,我們是否也會成為那急切盼信、準時開啟報箱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