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晚上,曉梅與老公在家享受著難得的清閑。曉梅邊磕著瓜子邊看著熱播劇《白夜追兇》。老公呢,則興致勃勃地刷著手機上的新聞。曉梅覺得渴了,可又不愿意暫停看劇,于是喊道:“老公,幫我倒杯水唄。”老公說:“我忙著呢,自己倒吧!”曉梅:“你這人怎么這樣,替我倒杯水這樣的小事都不樂意做!我平時替你、替這個家做了多少事。沒見過你這么懶的人,你心里還有沒有我?”老公聽曉梅這么說也火了,大吼道:“你還有完沒完?”于是一場家庭大戰開始了,平靜的周末泡湯。
大家對這個情形是否很熟悉?因為這種因小事情引發的矛盾在我們的工作生活當中經常發生著。可能當事人雙發事后也很懵,不明白明明一件小事怎么就會升級為一場大戰了呢?滿腹的憤怒、委屈和不平,可又不知到底問題出在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矛盾已經引發,必然影響今后雙方的關系。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這本書中的理解六層次可以幫助我們在與對方交流溝通時鎖定溝通目標,順利解決問題,達到期望的溝通效果。這本書集結了李中瑩先生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是一個以解決問題為主的高效工具箱。里面的技巧,隨時可以用于生活之中。
理解層次(Logical Levels)早期被稱為神經理解層次(Neurological Levels)最初是由美國學者格雷格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發展出來,再有L P大師羅伯特.迪爾茨整理,在1991年推出。理解層次可以用來解釋社會上出現的很多事情,所以是一套有助于成功的思想模式。理解層次被運用在輔導工作中能幫助輔導者明白受導者的困難所在,因而能更容易幫助他找出解決方向。它是很實用的一套思維模式。
所有事情在我們思考空間里都有六個層次,從下往上是:
1)環境(Environment)包括了所有身體以外的人、事、物、時、地的元素這些元素能為我們所運用,所以是我們的資源,但我們不能控制它們,只可以選擇適合的加以運用。
2)行為(Behavior)是在環境中我們的實際操作過程。簡單地說,行為就是“做的過程,所采用的方式”(What)問題。
3)能力(Capability)是在一個情況里你所擁有的不同選擇。能力就是“怎樣做”(How)的問題,它體現了人做事的靈活性。情緒也屬于能力的層次。
4)信念、價值(Believes and Values)代表了做事的意義。簡單地說就是“為什做”(Why)的問題。信念和價值觀是支持身份的支柱,是促使身分的意義得以實現的基本推動力和行為準則。這也是為什么不同人選擇不同的做法的原因。他往往深藏于每一個人的潛意識當中,只有能夠自我覺察的人才能在意識層面了解到它。
5)身份(Identity)就像一顆鉆石,角色是他不同的剖面。不同的角色面對不同的系統,而他整個的質地取決于他在最大系統中對生命意義的發揮——使命。
簡單地說,就是“我是誰”“我將如何實現我生命的最終意義?”“我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Who)的問題。
6)系統(System)的問題,即“我與世界的關系和影響”——我對世界的貢獻。這是心靈層次的問題,到達的富含生命的意義的層次,是心聲與使命的層次。(羅伯特迪爾茨對這一層次的表述是“精神”(Spirituality),而我認為“系統”更能顯示它的真義。)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到,對于任何事情我們都能以六個層次去理解。高層次的意義完全控制低層次的行動。這就像一個生命的金字塔:塔尖是系統,系統的使命決定了我們的身份。當然,完成這個使命的身份有許多種。我們選擇的一個身份又決定的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信念與價值觀,成千上萬的信念和價值支持著我們的身份,而這些信念或價值觀決定了我們要怎樣去做(我們的做法會有很多種),就是靈活與選擇的能力。當我們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向時,我們便會利用不同的環境資源去實現我們的能力,而最終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我們的最高使命。
理解層次是思維模式,可以用來解釋社會上出現的很多事情。所有的事情,在我們的思考空間里都有六個層次,從下往上是:環境,行為、能力、信念價值觀、身份、系統。我們可以用理解層次去理解任何事情,同時清楚地看到問題所在,并有效處理。
環境,行為、能力這三個層次屬于低層次;信念價值觀、身份、系統這三個層次屬于高層次。這六個層次是相互影響的,較高的層次會決定較低的層次。一般來說低層次的問題,在更高的層次里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法;反過來一個高層次的問題,用一個低層次的解決方法難以有效。今天我們專門針對如何用身份層次解決發生在這個層次以下的問題。
舉個例子:小王是一個電腦公司的營業員,有一次錯把一臺價格為兩萬元的電腦以一萬元賣給了李先生。現在,小王的經理劉經理需要與李先生溝通,把那一萬元錢要回來。那該怎么去說呢?
有的說,可以找個李先生的熟人,甚至單位領導去幫忙說說。大家說,這是不是用身份層次解決問題呢?不是,這是動用了李先生的環境層次。有人說,如李先生補回這10000元,公司將送出精美紀念品和送軟件。這是使用身份層次嗎?也不是,這是使用了行為層次。有的說,騙李先生說那臺電腦有毛病,把電腦拿回來,因為誰都不愿意買一臺壞了的電腦。這是不是身份層次呢?不是,這是動用了信念價值觀層次。
那什么是身份層次呢?身份即我是誰?是什么樣的人?我以什么身份地位去做這件事情?用身份層次解決問題,可以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確定要解決的問題
二、確定問題所在的層次是身份以下層次
三、給予對方一個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身份定位
繼續以上的例子:劉經理要解決的問題是要讓李先生補上這一萬元,而這個問題在第二層行為層次。確定了這兩點以后,開始在身份層次上做文章。劉經理告訴李先生:因為營業員小王的失誤,錯把兩萬元錢的筆記本電腦,一萬元錢賣給您了。根據我們公司的制度,小王本人需要補上這一萬元錢。小王已經把她在過去一年當中所積蓄的一萬元錢還給了公司,而且她本人也不希望我們把這一萬元錢追回來。因為她說這是她工作的失誤,她不想給您帶來太多的麻煩。作為他的經理,我為有這位優秀的員工而感到非常自豪。我想李先生是一位受過教育高素質的人,也會像我一樣,不忍心看到小王把一年的工資積蓄全來補貼就這么一次的這種失誤。李先生聽了這些話后,很痛快的補上了這一萬元錢。
所以,用身份層次解決該層次以下的問題非常有用。但是,批評或教導一個人時,不要用身份層次,可以盡量把話語維持在行為和能力的層次,這樣對方會比較容易明白也更容易接受。前面的案例中,曉梅想讓老公倒杯水的請求最后升級成了家庭大戰,本來一個平靜愜意的周末就這么被破壞了。因為曉梅在指責老公時,用了一個身份定位“沒見過你這么懶的人”導致了老公的爭鋒相對,情緒爆發。
例如,孩子考試沒考好,你可以這樣批評他:“考前這一個星期,你準備得不好”(行為)或者“你在數學方面領悟較慢,更要多花時間在數學上”(能力),孩子比較容易接受。但你若是說:“你太笨了,不適合學數學”(身份),孩子從今以后不學數學了。
我們一起來看看歡歡是如何運用身份層次與兒子溝通的。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歡歡帶著兒子參加拆書幫線下活動。兒子之前和兩位小伙伴約好一起參加拆書活動。可是到了拆書現場后,兒子得知兩位小伙伴臨時來不了了,非常生氣,鬧著對媽媽說:“我要回,我要回家!”歡歡非常的糾結,馬上自己就要參加拆書練級,沒時間帶兒子回家,可是該怎么與兒子溝通呢?
她想了想,對兒子說:“兒子,今天是媽媽2-4練級,那么在這個場里,媽媽就是小主人,你跟媽媽是一樣的對不對,你就是小小主人。如果這個時候媽媽帶你離開的話,這里就沒有主人啦!那該怎么辦呢?海晨平時是一個講道理的孩子,能夠理解媽媽焦急的心情對不對?”兒子聽了媽媽的話后,不再鬧著回家了,很聽話的陪著媽媽一塊練級。
大家現在可以回憶一下,你上一次與愛人、孩子、同事或朋友發生不快是什么時候?你是否指責了他們?或者他們是否指責了你?這些指責是屬于理解六層次中的哪個層次?大家可以嘗試著今后運用身份層次的三個步驟去與他人溝通交流,看是否能起到不一樣的神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