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讀到“毒雞湯教主”咪蒙的網絡爆文的時候,還以為她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小姑娘,言辭犀利不羈,總是把人性最丑惡的一面撕開給人看。后來才知道她是76年出生的姑娘,還是山東大學的文學碩士。
毫不夸張地講,剛剛讀到她的網文的時候,還是很過癮的,辛辣夠味,能想到的最恰當的詞匯大概就是“解氣”,比如“致賤人:我為什么要幫你”、“別TM再讓我給你的娃投票了!!!”、“你嫉妒我的樣子,真丑!”、“田樸珺重新發明了一種女人:獨立婊”......
不用看內容,只看題目,都能讓你倒吸一口涼氣,若是再讀一讀內容,那簡直為你我身邊那些人那些事量身定做啊。于是咪蒙的網文就出現了動輒10萬+的閱讀量這樣壯觀的場面,一時間爭相模仿的大有人在,口誅筆伐的更是不在少數。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咪蒙只有一個,后來的模仿者雖然一樣的犀利,污言穢語頻頻出現在題目中吸睛,畢竟是討好粉絲的初衷,像東施效顰,用力過猛了些,反倒不那么招人待見了。
而不喜歡咪蒙的人,原因是咪蒙的網文戾氣太重,讀了內心不適。但你不喜歡不代表她的粉絲不喜歡啊,不然那10萬+的閱讀量哪來的呢?自然是她對于粉絲來說,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就像交朋友這件事。小時候我們玩一種游戲叫做找朋友,握握手就是好朋友;長大后我們找朋友,傾向于志同道合,不管是愛學習還是愛臭美,只要三觀契合就是好朋友;再后來,我們不把朋友叫做朋友,賦予它另外一種稱呼——人脈。
“人脈”有什么作用呢?簡單直白地講,就是在你需要的時候能不能為你辦事。因為帶了功利性,所以也必然帶有等價交換性。換句話說,就是你自身必須有被利用價值,否則人家是不愿意跟你玩的。
這就是為什么牛X的人結識的永遠都是牛X的人,而無名小輩無論如何巴結,不但進入不了那個圈子,反而頻頻鬧笑話的原因。很現實,很殘酷,但真真實實地存在。自身不優秀并且不努力,卻想著吃頓飯喝頓酒送點禮就能廣積人脈,最后的結果大概只能是體檢報告單上不同程度的脂肪肝。
連孔子都說過,“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還得出一個結論,“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圣人交朋友的底限很明確——要慎重選擇朋友,選擇品德高尚的人,來讓自己變得同樣高尚才是正形。
只有在不優秀的時候放棄無用社交,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和技能,才能吸引人脈,吸引朋友。“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就是這個道理。
不管是“人脈”還是朋友還是粉絲,吸引力永遠比討好來的重要和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