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讀后感拖了很久,主要是聽完帶讀后又回憶起當初第一次讀時的思緒萬千。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其實也許是24分鐘,也許是48小時,也許是72小時……
時間。有時不是用鐘表來計算。在一個丈夫孩子外出四天的女人那里,這四天與羅伯特金凱的相遇,在廊橋的夕照下拍攝照片…完全抵得過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的一輩子。
當一個女子看到一個人,感嘆“男人真正值錢的,還是風度與學問”,感慨“那是一個動人的男人,有著成熟的美態,那些小子們再漂亮也還比不上”的時候,我想起這句話來:“感情這東西,無法解釋,也只好推給前世”,別的,就只剩下一個疑慮:
一個女人一生當中的,不知道時長的這樣的小時,也并非個案。只不過有的成了現實,有的存于幻想,有的被對現實的不滿和埋怨占據,有的消逝于無法改變的無能為力的妥協。
無論如何,他們存在著,真切而現實。為什么女人的一生里,會出現這樣的時刻呢?
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為什么還要寫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樣的句子?
當老年的弗朗西斯卡體貼入微地照顧著丈夫,丈夫病重時對她說:“我知道你曾有過夢想,很抱歉我沒有幫你實現,我非常愛你。”為什么,弗朗西斯卡還是決定死后將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橋?
為什么,現世明明安穩,而歲月在女人的心中,卻并非完全靜好?
為什么那一雙手?那一雙賭徒的手,有如此的魔力?
所有的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強烈地感覺到,女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且永遠都沒能找尋到那個答案:我是誰?我為何而來,為誰而存在?
我是我嗎?是現實的我嗎?是媽媽嗎?是女兒嗎?是妻子嗎?是愛人嗎?……我是為成為一個母親而來?還是為成為一個愛人而來?還是為成為一個拯救者而來?還是為成為【我】而來?
女人在尋找,用愛的方式,用激情的方式,用迷戀的方式,用一切潛意識里超越理智的方式。
一個女人一生當中的24小時,對于一個年輕賭徒的自發的救贖,瘋狂的念頭,違反世俗的僭越,對安穩現實的對抗,對自我的追尋……最后都被證明,只是徒勞。
所以林徽因才會被愛嘛,她知道自己的追尋,是空,是虛幻,她清楚,她明白,所以她理智。她選擇當一個建筑學家,而沒有選擇,當一個詩人。
只不過。女人,不可能不去追尋。所以,建筑學家,最后也成了詩人。
她精致,她利己,但她活的明白。她的人生中沒有24小時,只有一個,人間的四月天。四月天,是要比24小時更陽光,更美好的,對吧?
愿所有的女人,都能沐浴四月天的陽光。
慶淑原創,靈感來自于【香知悅讀俱樂部】聽書,茨威格 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說集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
愿我們一生努力,一生被愛,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