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農村,是家里的長女,下面還有一個妹妹,沒有男孩。在我們那,這樣的家庭被稱為雙女戶。
妹妹小我十歲,現讀大四,目前正在備戰考研。父母都是很開明的人,時常對我們姐妹說你們有能力讀書我們就供,以后想飛多遠飛多遠,我們不攔著,不會強留你們在身邊。
在我們那的農村,家里有兒子的自不必說,父母的養老問題肯定主要就是靠給了兒子。要是像我們家這樣的雙女戶,一般也會讓其中一個女兒找個倒插門的女婿。要么就是找個本村的或鄰村的結婚,很少遠嫁。像我爸媽這樣開明,這樣想得開的父母少之又少。
初中畢業時,我的大部分同學都沒有再上高中。當時我們那有個鄉鎮企業搞得很紅火,還和韓國合作辦廠。一個人一年踏踏實實干能收入萬元,家里要是父母加上一個孩子都在廠里做工,一年就能進三萬左右。要知道,這在當時的農村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所以,初中畢業后好多人便不再繼續讀書,而是直接進入這個鄉鎮企業開始掙錢了。
我爸一個人在廠做工,我媽在家務農,生活并不富裕,但從小父母就沒有讓我們吃過什么苦,他們對待生活積極樂觀,我們姐妹倆一直覺得生活得很幸福。爸媽總是對我們說要好好讀書,不要想著掙錢的事,只有讀出去了才能有更大的發展,過更好的生活。
我也喜歡讀書,雖天資不聰明,但是肯吃苦也能吃苦,想著一定要讀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憑著這股勁一路讀到了研究生。當我初中的大部分同學都已結婚生子時,我才剛剛畢業。
畢業后我就去了北京,成為了北漂一族。剛參加工作時,薪酬并不高,為了節省花銷,和同學租住在北五環的城中村,每天光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就三四個小時,除了午飯能在單位能好好吃一頓,早晚飯基本就是湊合一口。但當時并不覺得苦,覺得生活特有奔頭,想著以后一定要在北京穩定下來,有個自己的小家,把父母都接過來,心里就覺得美滋滋的,感覺全身充滿了力量。
每次回老家,總有“熱心腸”的鄰居問“在北京一個月掙多少錢???”“有沒有男朋友了”“回來縣城發展多好啊,過得不比大城市舒服,也能守著父母”…每每談及這些,我都想辦法搪塞過去。父母總是笑著對我說,不用去理會這些,還是大城市機會多,不用擔心我們,你們過得好,我們就好??粗约褐饾u年邁的父母,發誓一定要在北京立足,將來接父母去北京生活。
一晃幾年過去了,如今,我已結婚生子,在北京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家,妹妹也已上大學,可是,我仍沒有能力把父母接到北京來生活。
我們的房子是一套小兩居,孩子出生后,爺爺奶奶過來幫忙帶孩子,爺爺奶奶一間,我們自己住一間,不大的空間四個大人加一個孩子已顯得擁擠,更別說把姥姥姥爺也接過來。加之,妹妹還在上大學,還需要花銷,他們也不會過來跟我們一起生活。
爸爸憑著自己的手藝做閥門的技術維修,五十好幾的人了,每天還要搬弄鐵塊,抬上抬下,有的大閥門重達上百斤。前些年活還比較多,這兩年,環境污染加重,政府部門治理力度加大,好多化工企業都關停了,這些企業的關閉直接影響到了我爸的接活量。有時候為了接到活,自己開個電三輪車跑到近百里之外的地方,酷暑嚴冬,電三輪車連個車棚都沒有。每每想到這些,我的眼淚就會止不住地流。
前年冬天快過年的時候,我媽得了腰椎間盤突出外帶胸椎狹窄,記得那天晚上我打電話回家,我妹接的,后來還和我媽像往常那樣拉了幾句家常,我也沒感覺出什么異樣。掛電話后,我妹在微信上告訴我說咱媽最近腰不太舒服,輸液呢,咱媽不讓告訴你。我立刻把電話打回去,問怎么也不告訴我一聲,我媽說沒什么大事,估計就是之前干農活時累的,趁著冬閑休息休息就好了,別惦記。后來幾天我天天打電話詢問情況,都說沒啥事了,好多了。我也就沒想著有多嚴重。直到春節回家,我媽沒像之前那樣見到我們就把孩子抱過去親,我才意識到原來不是簡單的腰疼。一問才說是腰椎間盤突出,躺了好多天下不了床,我媽不讓我妹告訴我,怕我擔心。我再一次感到內心的無助和深深的自責,不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我,暫時也沒能力把父母接到身邊的我對父母的愛能回饋多少,而少的可憐的愛又還要讓他們等多久。一年才能回家四五次,每次待3-5天,再減去在路上的時間,一年下來真正在家的時間不到15天,而且每次都來去匆匆。
父母本來到了兒孫繞膝享清福的時候,可還得加勁地干,在農村農民的養老沒啥保障,為了以后讓我們的負擔輕點,他們還舍不得丟下手里的活。人上了歲數,也喜歡子女們守在身邊或他們守在子女身邊,記得有次,鄰居大娘說他們家的小孫子特喜歡粘著我媽,聽到這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我媽是個愛熱鬧的人,平時家里出出進進就他們老兩口,冷冷清清的。看著別人家都子孫繞膝的,心里能不難受嗎?每次逢年過節,嘴上雖說不讓我們回,時間太緊張,怕我們太折騰,可心里能不想讓我們回去嗎?
作為85后,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已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尤其是作為女兒,我感到對父母有太多的虧欠。生活給我們很多的希望,同時也夾帶著諸多的無奈。唯有不懈地努力,才能讓我對父母的愛少一些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