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狀態。
世間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道理,而又無常無解。
我們有著喜怒哀樂的情緒,有著千奇百怪的經歷,我們看似截然不同,卻都殊途同歸。
寶玉悟禪機
- 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里,寶玉想著自己為了和姐妹們的情誼,整日無事忙到頭來還是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覺得自己可悲可嘆,當下頓悟,寫下一首偈子: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這句話的意思可從后面寶玉填詞《寄生草》里得到通俗的解釋: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意思是:你我他本是相對存在的,揣測各自的心意也徒勞,哪里還擔憂什么悲愁喜和親疏密,大可我行我素。從前在人事里忙來忙去,現在想想真是無趣啊。
所以你我心意,證來證去;有形無形,悟來悟去,都不是悟了。而要看透世間,不去刻意了悟,才是立足之境。
這些感嘆是寶玉困頓于兒女之情有感而發的,雖有禪意,但不是悟。他寫了偈子還恐人不解,特填了曲子注釋,由此看來,還是希望與人和解,互明心意,其實還是徘徊于“你證我證,心證意證”。寫畢自覺無掛礙,心中自得,也說明他仍然對世間有所求,有所證,仍是刻意為之,并未達到“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爾后面對黛玉一問,竟不能答;寶釵又比出語錄,他亦不能,便自覺尚未解悟,只說這是一句頑話。
- 黛玉問:
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
寶玉竟不能答。
從“我”發問,既要認清自我,又要拋開我執,要了悟,放下世界,首先要放下自己。這也昭示了寶玉一生為情所困,為人為己所悲,終究還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遁入空門,一切隨緣化。
- 黛玉續:
無立足境,是方干凈。
黛玉續出的這句,頗有慧能大師的頓悟之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連立足之境都不要了,才是真正的干凈。這也昭示了黛玉一生宛如清風明月,寧為玉碎的品質,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不過這兩個偈子要放在一起,才能看出你我之別,有無之境,有立有破,不可單獨為一談。
寶玉癡迷未悟,黛玉比他知覺在先,也未悟。說畢,他們便都當此為頑話,與寶釵、湘云四人仍復如舊。
- 世事雖然煩擾,我們或有一時之悟,不過是為解胸中悶氣,仍復如舊有一種現世的魔力,我們依然會選擇與人與事達成和解,我們依舊眷戀徘徊于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孽海情天。放下已經很難,放下這個放下更難,不執著于放下愈發難上加難。
俳句的禪意
松尾芭蕉《古池》: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譯文: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聲響。
- 日本俳句源于中國古典詩歌,融入日本物哀思想,發展為一種簡短而富有禪意的詩體。俳句的禪意,有頓悟之趣。
- 本來一只青蛙跳入池塘發出一聲水響,在夏日并沒有什么特別。但是哲理藏于大千世界,也藏于最普通的一花一葉之中,關注眼前之物,傾聽耳邊之音,簡潔明亮,單純清澈,一瞬永恒。作者仿佛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一言不語道盡人間情。
- 突然之間,覺得這種感覺很美妙,令我不禁想起川端康成的“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
- 俳句的發展也多元化起來,從以前嚴格講究上五中七下五,寫明季語,強調唯美物哀一瞬永恒,到現在格式自由,富于人情味。如櫻桃小丸子的爺爺就常寫俳句,讓人覺得倍感親切:
為了可愛的孫子,用光所有老人年金,也在所不惜。
就算人心皆有佛性,倘若人人真的都能參禪,這人世間大概也就不是人世間了吧。就算頓悟一時,終究糊涂一世啊。禪機哪有那么容易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