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輩子到底有多大成就,不取決于你的智商和情商有多高。取決于“一種思維和行為習慣”,你是否愿意“離開你的舒服區,保持一種張力"。比如你喜歡踢足球,如果只是為了享受射門,不會成為偉大足球運動員,通過漫長刻苦系統訓練,才能達成目標。 “ leave from your comfortable zone ",你才會得到提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刷微博的時候刷到這樣一條,閑了七天的腦子突然有了點想法,很多之前不理解的事情現在一下子都可以解釋的通了!
因為有個大三歲的兄長,我接觸籃球可能比絕大多數人都要早,起碼上小學之前吧,就開始跟幾個小伙伴比賽誰拍的多了。對我而言那確實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兒,基本戰無不勝。再大點的時候還會投籃玩玩。但也僅限于此。從沒想過要專門去練習它。
到高中,荷爾蒙分泌旺盛,體育課班里男同學基本全是打籃球。我當然也跟著一塊玩,但一場下來根本得不了幾分。畢竟我不會運球、不會突破、不會防守、不會上籃,我唯一做的,基本就是在拿到球三秒內把它傳出去。我什么都不會,卻總是玩得很開心,也沒想過要提高——反正只是出出汗,玩玩,我將來又不是干這個的。
本著這種“玩玩”的想法,我前前后后打了十幾年籃球,卻至今沒有學會它。重要嗎?不重要。我未來的生活確實不太需要籃球。不重要嗎?不重要嗎?真的不重要嗎?看到那條微博我才反應過來,這他媽的太重要了。
業余愛好并不是你不努力的借口啊!
我將來不會去從事跟籃球相關的工作也并不等同于我不應該去練習以獲得提升啊!
我陷入一種舒適區,一種現在這樣也挺好,一種我不需要進步也不會有太壞的事情發生的舒適區!而這種舒適,導致愛好就只能停留在愛好階段。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看電影只是為了消遣,想那么多干嘛”、“旅游嘛,不就是為了放松,干嘛非要了解那么多背景”、“我只是喜歡聽聽舒緩的音樂,不太關心它是如何創作出來的”、“看的書多了,多少都會有點收獲,不需要專門去思考”等等等等,看上去確實很合理,干嘛非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
對,就是累,準確來說,就是因為懶,導致我習慣呆在自己的舒適區,呆在自己的習慣里,然后制造一個錯誤的邏輯來騙自己,別折騰啦,這樣不挺好麼。
這個邏輯確實是錯誤的。僅僅是為了消遣而去看電影也并不妨礙我去想這個故事到底表達了什么;景點背景知識其實有助于我在旅行中更好的放松;當了解一首歌的來龍去脈后,我可以更充分地欣賞它的美;如果我對看過的每本書都多思考一會,那說真的,或許根本不需要看太多;同樣,如果我從小學開始就去練習籃球,那在籃球場上獲得的樂趣,可能不僅僅是排汗這么簡單。
這又讓我想起“愛好”和“特長”這兩個經常一同出現的詞,愛好每個人都可以有,但它僅僅代表一種舒適偏好,離開這個舒適區,所有的愛好,都同時應該是我們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