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也是人,不可能每次都對的。”
那么,我們到底該不該聽專家的?其實,這不是一個該聽誰的問題。這是一個關于科學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問題:即如何采集收集信息,如何分辨信息可依賴度,如何尋找真相或大概率事件。
為什么我們會傾向于依賴專家的意見?
在決策的時候,傾向于采納領域專家的意見,這不僅沒有錯,甚至是現代生活的要求。我們生活在分工高度細化的時代,三百六十行都遠不足以概括后工業化時代的行業數量。
你若不是醫生,你能給自己診斷身體的狀態嗎?即便上了醫院,還有那么多細分的科室,耳鼻喉科的醫生診斷不了心臟內科的問題。現代社會的分工協同決定了相信專家,是較大概率上可靠的、經濟的選擇。
他是看起來像專家,還是真的是專家?
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專家,就真的是專家嗎?要知道,我們的大腦是很容易被操弄的?!犊炫c慢》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大腦被輕易左右的例子。由于每天要處理的信息極大,大腦建立了各種各樣的快捷鍵,僅僅一個頭銜一個恰如其分的儀態和表達,就足以讓大腦“心悅誠服”。
前幾天不是爆出了一個虛假廣告的例子嗎?一個流竄在各個地方衛視養生節目的老中醫,其實是個演員。是啊,這老太太看起來是多么可信啊,有電視臺“老中醫”頭銜的背書,一頭鬢白、無框眼鏡、氣度從容,道理跟你徐徐道來。
真的是專家,還是看起來是專家,要小心大腦接受信息的快捷鍵。
等等!別著急接受觀點:使用正確的采納信息的方式
對于重要的決策,需要建立一套收集信息、分辨信息、消化信息的體系。首先需要分辨信息源,這是真的專家還是偽專家。其次即便是專家,他所代表的是可實驗復現的“硬科學”(hard science),比如數學、物理等,還是主要依賴規律總結不易實驗的“軟科學”(soft science),比如很多人文學科像是心理學、經濟學。然后,專家的觀點是該學科里的共識,還是有爭議的觀點。再進一步,專家提供的結論,論據是什么,如何論證的,邏輯體系是否堅實。
無奈的事實是,即便知道如何做,我們也真的無法對生活里的每個觀點每個信息都如此這般地檢查和驗證。但是,了解大腦處理信息時所展現的稚嫩,可以提醒我們,在重大決策上保持清醒、保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