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你好唐小山
圖/來自網絡
上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宋定伯賣鬼》。
這是個經典段子,從魏晉起,在后世各種作品中都有記載,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中的征引;而且還不斷被加工演繹,如清代《耳食錄》里田賣鬼的故事。可見在歷史上,賣過鬼的不止宋定伯一人。
?
快板表演藝術家陳金立表演的《宋定伯賣鬼》,豐富了其中的許多細節,鬼話變得有趣有料不少:
“據傳說晉朝時代有一個宋定伯,
腦子比神九快得多。
祖籍河南宛城縣,
離城十里的宋家坡。
說這一天,他從家出來去趕集,
想做點散工干點活兒。
提起我的家來不算遠,
就在這宛城城里南家坡。”
快板里準確定位了宋定伯的老家,河南南陽。南陽出過五圣:謀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智圣諸葛亮。
宋定伯故事的年代,快板里說是晉朝。教材里告訴我們,這個故事出自東晉干寶的《搜神記》。
但其實“定伯賣鬼”故事,最早的版本并非《搜神記》,而是更早的志怪小說集《列異傳》。
《列異傳》基本囊括了各類的鬼怪神妖故事。其作者,一說是魏文帝曹丕;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說《列異傳》系張華所著。但不管是曹丕還是張華,其成書時間大致在西晉時期。
?
在人類的早期,對自然萬物的認識有限,因此對自然界的一些現象,感到十分驚奇和困惑,從而產生對大自然的崇拜之情。我們的祖先,認為日月山川都有著神靈在管理控制,神靈鬼怪都有著人所不及的能力,鬼神崇拜也相應產生。
上古神話中,神的地位,都是至高無上的,都是不可侵犯的。神鬼的威力非凡,人們要祭祀供養神鬼,才能求得庇佑。
可是到了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政權交替頻繁。人們在黑暗的現實中,生活得很悲慘,才發現那些鬼神根本幫不上什么忙,也就逐漸喪失了對鬼神的虔誠信仰。
這種心態也體現在了當時的作品中。神靈們已不再無所不能,人類的地位開始提升。
所以在對于人和神鬼的交往的書寫中,鬼怪也會經常失敗;鬼神會與人建立友誼關系;甚至有的神還要靠人類的幫助。這與上古時期,人對自然的畏懼形成鮮明的對比。
?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到: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列異傳》正處于志怪小說的開端時期,它有很多和之前的神話傳說不同的特征。
書中的人與神鬼,多有互動。人對神,再也不會死心塌地的敬畏了:“神仙麻姑降東陽蔡經家,手爪長四寸。經曰:‘此女子實好佳手,愿得以搔背’。”杜牧的“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就是出自這里。
人對自身的能力更加有信心了,覺得完全可以憑自己的智慧戰勝鬼怪:中山王周南,憑自己的意志力和定力,就戰勝了鼠怪。《宗定伯賣鬼》就是這類題材中的一篇典型。
《談生》一篇,開人鬼之戀故事的先河。
總之,《列異傳》作為較早的一部志怪小說集,為之后志怪小說提供了豐富的故事素材。志怪小說的代表《搜神記》,就深受其影響,有的故事甚至被原封不動的引入,如宋定伯捉鬼。
?
我們對于神鬼的感情,從《楚辭》的敬畏崇拜,到《洛神賦》的思念欣賞,到《游仙窟》調笑戲謔,到《西游記》里的互敬互助,到《聊齋志異》的狎昵親近,到近代的打倒牛鬼蛇神。神鬼的地位,隨著中國歷史和文學的發展,可謂步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