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21日,日本《讀賣新聞》記者清水嘉健發表了一篇中國住宅狀況的調查,因其“善意的批評,中肯的建議”,次年就被收入新華出版社結集出版的《中國見聞》一書。
該調查客觀呈現了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起步階段的住宅問題,今天看來,很有一點史料價值。
在清水嘉健眼中,1979年的中國在加緊建設國家的同時,也盡力興建住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都在郊區接連不斷地建設大住宅區,但由于人口嚴重過剩,住宅還是供不應求。
在北京,如果離開繁華的大街走進小巷,即可看到到處都是陳舊的磚瓦結構的房屋,密密層層,連接不斷。即使在上海,也只有在市中心大街的兩側矗立著留有昔日國際城市遺跡的高樓大廈,而離開中心街道,則是快要倒塌了的破舊不堪的住宅。
清水嘉健在上海采訪了有16000戶(61000人)的住宅區天山新村和金山聯合企業里面的工人住宅區,這是當時最好的住宅區了,人口平均居住面積只有5平方米多。他在文章中寫道:“中國工人的住房,長方形的房間是中心,里面擺著床,所以房間更顯狹窄,建造也頗粗糙。并且,在設計為兩間一套或三間一套的住房中,很多是住兩到三戶居民,存在著不隔音的問題。兩、三戶居民共用一個廚房或廁所的情況很普遍,在質量方面也落后。”
上海市負責接待采訪的官員表示,在1979年,“住在市內住宅區的人是總人數(550萬人)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其余四分之三的大多數人仍然住在解放前那種狹窄、陳舊、不方便的住宅里面。
當然,上海在1979年計劃建造436萬平方米的住宅區——在離市中心10公里左右的地區建設小型的新住宅區,再在30至70公里左右的地區如金山、寶山等處建設規模更大的住宅區,以期分散人口。
北京也開始建造住宅了,清水嘉健注意到,前門東西的大街上有30多棟10至15層的高層住宅即將竣工。東郊也在修建大住宅區。北京方面的設想是:把古老的城墻和小巷里的陳舊房屋陸續拆除,沿著城墻的原址修建環形路。
“中國原則上承認個人擁有住宅。”清水嘉健寫道:“但是,有私人房產的人極少。其情況是沒有房子的城市工人向自己所在工廠和團體提出申請,等待分配。”
通過采訪,清水嘉健了解到中國式分房:“當然,有一個先后順序問題。一般的情況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以及和13歲(女兒)或15歲(兒子)以上的孩子們住在一起的家庭,優先予以分配。”
“新婚夫婦也有優先權。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般都給一間面積12平方米的住房。”
清水嘉健對房租之便宜大為驚嘆,他寫道:“中國的情況是日本所不能相比的。每月為3至5元左右。30歲以上的男工人月工資為50至60元,而且中國又幾乎都是雙職工家庭,所以,可以說房租不到收入的百分之五。”
最后,他認為,解決住房的數量問題是燃眉之急,但要求提高住房質量的呼聲勢頭更大更強。
本文作者是生姜烏梅,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