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也是是枝裕和的導演的作品。這部片子也是典型的是枝裕和的調調,日常卻又細膩。一些小人物的想法,一些共有的小情緒,小習慣被這部片子完美的表現了出來。
少年是怎樣一個界定呢,我自己的概念是從6歲到14歲,因為這是一個慢慢的開始理解家庭,慢慢的意識到自我的一個階段,但是這個階段還沒太有升學的壓力。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年少的天感覺就是自己的家庭和那幾個要好的小伙伴,每天好似有用不完的活力,感覺是風一樣的年紀,總是用奔跑的姿態來迎接生活的每個未來。這的大概就是年少最常見的畫面吧。其實到現在我也不明白為什么年齡稍大一些,那些活力就仿佛通通消失了,我們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循規蹈矩的大人,甚至于變得越來越現實,我們不再相信圣誕老人,不再相信奇跡,甚至于不再敢說出自己看似很愚蠢可笑的夢想。難道長大就是這種慢慢喪失活力的過程嗎?
現在回想我的青春感覺沒有太多特別鮮活的記憶,或者說是沒有做過像影片中的男孩女孩那樣愿意自己去創造奇跡的事情。一個人正當年少,沒有老人或者孩子更甚至是伴侶的羈絆,難道不應該去做點絢爛的充滿活力的讓自己老了用來回憶的事情嗎。回想我的過去感覺太過于循規蹈矩,甚至于是有些乏味的,我應該試著創造自己的奇跡。
有句被雞湯化的句子是,你現在度過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輕的一天,我才23歲,一個青春活力的年紀,為什么總是穿著那么死氣沉沉的衣服,為什么不去探險,為什么不去徒步,為什么不去蹦極,要用盡一切的力量與活力去度過當下的每一天呢。
年少的時候想法總是很簡單,認為最終給要得大概就是自己的家庭了吧,于是看到自己的家庭破裂了,想要用盡一切可能的辦法去復原它。但是這個劇中的爸爸卻說應該看到更多比如世界,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爸爸,這是一種胸懷。
爸爸也說即使沒用的東西也是可以存在的,是的,有很多東西確實是無用的,但是確是美的。比如音樂。爸爸的音樂,爸爸的理想。爸爸也是一個堅持理想的孩子。
外公也是個有理想的人,對于那種自己記憶中糕點的懷念,面臨祖師爺和家人選擇祖師爺的外公。我想即使是再平凡的人也是有理想的吧。我們沒有誰能夠嘲笑別人怎么懶惰或者是碌碌無為,但是只有小部分人在做不是嗎。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堅持做夢。
我們小的時候的理想都好簡單,可以使集齊一套陀螺卡片,可以是娶某個老師為妻,也可以是成為棒球手。小時候的夢想太過于肆無忌憚也很簡單純粹,當我們慢慢長大的額時候我們似乎就喪失了成為一把手槍或者一顆子彈了。
當我們愿意相信奇跡時,我們就有了創造奇跡的動力。這是我們應該珍惜的。我應該改變自己的想法,趁著年輕,去體驗,去愛。畢竟自己的經歷才是自己永遠的財富。
當小男孩發現即使火車交匯自己的愿望并不能實現,奇跡并沒有實現的時候,他是那么平靜。看吧,少年是有那種從頭再來的勇往直前的勇氣和魄力的。看他們,哪像成年人那樣這么容易被打倒。
當然即使是這樣平凡的家庭也是這么的散發著光芒,看那為孫子圓謊的外公,為學生圓謊的老師,不打擊孩子制造奇跡的媽媽,他們是多么的可愛。這是一種更深沉的愛吧,愿意給孩子空間去嘗試,去愛。
片中講火山爆發是活著的表現,被外公說出來瞬間就被擊中了,他們愿意相信這個火山是見證了活著的存在著的,見證著他們的呀。
這個片子打動我的點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平凡的有著種種不如意的家庭依然散發著無可救藥的光芒。這才是最值得贊美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