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1.why :想、說、寫、做中的邏輯結構、為什么需要邏輯結構、邏輯結構的好處
2.what:常用的邏輯結構與這些邏輯結構的應用
3.how :理解與構建邏輯結構的方法
PART1:認識結構
簡單的來說,結構化思維主要運用方面是:想、說、寫、做
想:分類提煉信息,得出觀點,分析問題,得出思路等
說:演講、銷售、開會等時候如何組織語言,使其層次分明、思路清晰、主次分明
寫:有效的構建報告、文章等的框架,如何組織信息排列句子
做:如何全面有效的組織做事的流程、標準
為啥需要邏輯結構?
看看以下場景
1.遇到大的概念無從下手或思路混亂,遇到復雜互相聯結的很多信息難以分辨提煉等,邏輯結構可以幫你組織思路
2.說的東西組織很亂別人聽不懂,聽了前面忘了后面,或者前面和后面自相矛盾等等,這個時候需要有邏輯,溝通才有效率
3.寫的東西組織很亂,看了之后人不能綜合理解它的信息,或者論證無力,自相矛盾等等邏輯問題
4.做事的時候丟三落四,順序混亂,沒有前后銜接等
總結來說是這些問題:
自相矛盾、內容結構不夠簡單和容易理解、論證邏輯鏈條不清晰、做事思路不清晰
邏輯結構能做啥?
第一、降低大腦負荷
除非你溝通對象很聰明,信息組織力很強,或者很了解你講的這個主題,不然你就必須把問題總結成一二三點,把事情的流程搞成12345步,把整個報告可以歸成一二三部分,然后分別條理清晰的講,他才能明白你在說啥,畢竟人的作業記憶容量和認知負荷很有限的,他不可能接受到你要講的全部信息,回頭你講的100%也許只剩下20%了。
第二、有效組織思路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事情很雜,次序混亂,前后之間必要性與充分性不清晰,就需要把主線揪出來,抓住主要思路,去掉非關鍵因素,歸并、提煉、深挖、找到根源、共性、核心問題、關鍵驅動因素。比如我們很多的3C模型啥的,SWOT矩陣啥的,用起來多簡單,前面調研分析搜集了幾百頁的報告信息,那么鬼多,只要把它放進這個框架里面考慮就可以了,因為這些考慮了關鍵因素而得出結論了。
第三、復雜問題簡單化
面對一個大的概念或者很多混雜的信息,人的腦袋是很難解決的,必須把它分解為一個個子問題子議題,一個一個的解決,比如你要提高一個產品的利潤,可能要把問題分解為成本控制、銷售提升兩個問題,成本控制又分解到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然后又進一步分為運營成本、制造成本等等,這樣一個復雜的大問題被分解為一個個小的可以觀察驗證的問題了,當然,你分解的時候可能還必須考進一步慮到問題與問題之間互相的系統影響,這個是系統模型的概念,比結構化更高級復雜的概念了,需要建模解決了,這里不涉及。
PART2:常用邏輯結構與運用方法
隨便舉幾個例子: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17453c84b2515289fc7ff241ee1f389_b.jpg" data-rawwidth="529" data-rawheight="1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17453c84b2515289fc7ff241ee1f389_r.jpg">
這些東西可以列幾百個出來,平時工作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套用了,但是應用的時候要注意,其實一個用于某個場景的結構它本質上還是思維的結構,很多時候分析、呈現、表達、行動都是可以通用的,因為他們都是思維驅動的事情,認知到結構的這一點本質很重要。
因此從思維的角度來說,聽說讀寫這種分法是錯誤的不科學的,應該重新根據思維結構的不同種類對這些結構進行歸類,以后遇到問題的時候直接尋找思維種類的機構就可以了。
同時為了更好地運用和收集這些結構,也有必要對這些結構進行歸類: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a46c4fe9088bbfabd7c39c292387db2_b.jpg" data-rawwidth="498" data-rawheight="3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a46c4fe9088bbfabd7c39c292387db2_r.jpg">
首先看看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
1.事物的分類與分層次、枚舉窮舉
2.理清步驟、理清事物的先后邏輯充分性必要性
3.尋找關鍵因素
4.事物的組成要素
5.其他
按照這些問題的思維性質,我們可以定位到以上的主要分類,尋找相關的結構進行借鑒
比如現在你要對事物分類和窮舉,直接矩陣就好啦,只要你的兩個XY維度是MECE的,刻度也是MECE的,那你矩陣里面的東西必然MECE。
PART3:理解與構建結構的方法
認識結構:
看圖,不寫!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00206b5cd4988445c8e510382211a75_b.jpg" data-rawwidth="502" data-rawheight="1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00206b5cd4988445c8e510382211a75_r.jpg">
構建結構:
既然到這里了,我載給大家指一條路:
構建分類金字塔:
學一下麥肯錫的“邏輯樹”“議題樹”“假設樹”,再看看我下面構建要素的那個圖,怎么去分類
關于怎么分解問題的,建議可以看看我在知乎其他帖子發的一些文章看看,也許會有啟發。
構建矩陣:
在金字塔原理的基礎上,把金字塔樹變成一個矩陣,PS.默認看完上面的內容你就會操作了!
構建流程:
請自行查詢各種流程,進行借鑒,對各種行動按照屬性進行分類,組合成一個流程,這是最簡單的
構建層次的話同上
構建要素:
請看圖: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03db5c4071b301c979095527e87ef1a0_b.jpg" data-rawwidth="534" data-rawheight="1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03db5c4071b301c979095527e87ef1a0_r.jpg">
這是一個從個性到共性的過程
一個人看一個事物常常只看到一兩個點,這一兩個點就可以歸結和抽象為不同的屬性,構成了這個事物的組成要素。
其實所有的構建結構過程都和上面這個差不多,分為四步:
識別特征(個性表征)
提煉屬性(共性屬性)
構建關系(構建系統:要素、關系、功能)
驗證修改
說的太抽象很多人不懂,我直接說一個我是怎么做訪談紀要的實例吧:
第一步:
構建議題書,根據咨詢項目的主題,分解到三級子議題,也就是可以討論的程度
第二步:
分析子議題,定位訪談目標人群,定位需要獲得目標人群的“需求、觀點、態度還是事實”或者需要影響“目標人群的觀點、需求、態度”
第三步:
根據議題與目標信息,構建矩陣,每個矩陣象限出來一個或者幾個追問的問題,或者通過什么方式影響對方
第四步:
做訪談紀要
根據polite、Purpose、project、process、payoff? 五要素進行開場白設計
polite:寒暄,各種禮貌用語
purpose:簡要說說來的目的
project:簡要說說項目目標,可能的行動,時間地點涉及人群之類的
process:說說會探討大概那些問題
payoff:你會得到啥,或者你會為這個項目做做杰出貢獻啥
轉自 知乎,馮國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