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培訓,各種講座,各種音頻課上,我們常常會聽到“時間管理”這個詞,似乎很新鮮,但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又為什么這個詞近幾年會如此流行?
大致是因為近幾年來知識付費風口來臨,全民被營造出的“知識焦慮”所影響,導致每個人主觀上覺得自己的時間完全不夠用了,要拼命學習才在被時代所拋棄時,有幸與你打一聲招呼。
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想要變得更好,就要把有限的固定時間在學習、工作、生活上合理安排,這便催生出“時間管理”的全民熱度。
時間管理是指通過事先規劃和運用一定的技巧、方法與工具實現對時間的靈活以及有效運用,從而實現個人或組織的既定目標。
沒錯,時間管理最重要的是運用技巧、方法、工具來掌控對時間的利用,從長遠來看,技巧與方法固然重要, 但從根本上來看,時間管理是一種自我管理, 重點不在于時間本身, 而取決于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時間管理,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
要想在職場、生活中高效利用時間,首先要改變自己對待時間的觀念、習慣,進而去改變日常的行動,所謂“自律即自由”,實則是對觀念和習慣改變的目標狀態。
要想改變對待的時間的觀念,首先要明確最大的敵人是什么?
時間管理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惰性!表現在對諸多事宜或多或少喜歡拖延。
2.1如何戰勝惰性?
Keep app將“自律給我自由”作為開機畫面,作為一款運動記錄的工具,其中深意不言自明,自律是戰勝惰性的最好辦法,但如何做到自律?
建議從三個方面去做好自我管理: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心態,其次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最后管理好自己的行動。心態影響情緒,情緒決定行動,環環相扣。說到底,好的心態是做好事情的開端。
我常常告誡自己,如果想要改變生活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觀念,觀念是一個人做事形成內驅的原動力;如果你覺得世界太黑暗,那么所有發生的事都會讓你不開心,那么你就失去了做事的動力;在工作中,我也常常自勉,每次當我在工作中感到想要放棄時,一定會告訴自己,沒有一份工作是容易的,沒有一次創業是不艱難的,生命中總有一段路是要自己獨自走完,總有一段路是含淚潛行的,與其抱怨,不如調整心態去堅持。
2.2如何改變心態
心態管理與情緒管理有很多實操性的書籍和課程,在這里不做贅述,在這里只分享一點,心態與情緒管理有一個實用技巧,我們將“態”字拆開來看,就是“心大一點”,字面意思很明確,凡是心大一點,少一些糾結和計較,多一些理解與寬容,與人寬容,于己理解。
將心態調整好之后,如何去利用時間管理的工具與方法去掌控時間?在接觸實用工具之前,我們先來回想一下,每天的時間是怎么度過的?
3.1六個問題分析時間利用
生活與工作從三個問題來回答,你是否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你是否有較強的內驅力去做事?你是否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在生活?
工作與瑣碎從三個問題來回答,認真工作花了你一天多少時間?不算開小差和打醬油的時間,瑣碎花掉你一天多少時間?雞飛狗跳的狀態,做啥事都是火急火燎的狀態,你一天的時間是碎片的還是被湊成整片的?以分鐘計算的為碎片狀態,以小時計算的為整片狀態。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6個問題,一時間很難快熟回答出來,這個能理解,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這也是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讓看到文章的人快速進入時間管理的初級階段,能正視時間利用,能運營技巧和方法做好合理的時間分配與利用。
以上6個問題核心邏輯是個人時間利用的可視化呈現,如果你能很清晰的看到每天的高效時間段和時間黑洞,那么這幾個問題可能不需要2分鐘就能回答出來,那么,如何才能發現每天的高效時間段和低效的“時間黑洞”?
3.2時間管理技巧1:一周時間日志
如圖所見,將每天的時間劃分為以小時為單位的時間段,橫軸為一周七天,豎軸為一天的時間段,當然你也可以半小時為單位劃分的更加細致,但作為初級時間管理者運用一周時間日志,建議以小時為單位去劃分,細致記錄一天中每個小時的時間是如何利用的,便于每天做時間利用方面的總結。
時間日志只需要連續堅持兩周就能很清晰的發現每天的時間利用率、高效時間段和時間黑洞,這是時間管理入門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簡單易操作,實用性強,持續堅持發現根源,持續優化,讓自己變得更好。
當你分析出每日的時間利用效率之后,如何去優化和改善?如何更高效利用時間,讓自己對時間更有掌控性?
3.3時間管理技巧2:GTD
GTD(Getting? Things?Done)的核心邏輯是通過記錄的方式,把頭腦中的各種事情移出來,然后整理安排去執行。
核心環節是以下5個步驟:(如圖所示)
3.3.1收集---收集記錄(筆記類、清單類工具)
人的大腦記憶在一定時間內容是有限的,不要相信所有事情發生之后,你依然能清晰的記得,釋放大的儲存負載,讓大腦著重于去思考。
3.3.1.1清單、筆記類工具
收集與記錄都有相應的工具,比如to do list、奇妙清單、幕布,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石墨文檔等都是不錯收集整理工具,其中清單類的工具主要用于日程管理和時間分配,將每日、每周、每月的事情記錄下來,安排在固定的時間段去處理,釋放大腦的記憶存儲;如筆記類和文檔類的工具,便于分類收集事務和資料積累,形成自己的資料庫。
3.3.2處理---整理分類(四象限法則、兩分鐘法則)
每天對收集的事務進行整理和分類,對事務一般分為三類:日程事情、固定事情、重要事情。
日程事情可以理解為每天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且計劃在工作流中發生的事情,如,每日制定的工作計劃,完成某項工作,約見某人等等計劃在日程里的事務;
固定事情,每日固定開展的事情,比如每日上下班記得打卡,每日例會或者每周的周例會,某些崗位的每日固定要完成的工作,如新媒體崗位每天固定輸出一篇文章等;
重要事情,每日,每周,每月分別確定最重要的三件事,如何確定這三件重要的事需要依靠一套工具,如四象限法則。
3.3.2.1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把工作或者事務按照重要與緊急兩個維度劃分成四個象限,分別是第一象限:既重要又緊急,必須立即去做,不然會影響工作結果;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需要制定計劃去做;第三象限:緊急不重要,可以安排人去做;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緊急,盡量不要去做。
3.3.2.2兩分鐘法則
在分類的過程中,同時需要依靠兩分鐘法則來決定臨時性的事件是立即處理,還是先分類再安排專門的時間去處理。兩分鐘法則的核心在于一件事如果能在2分鐘之內解決,無論何事立馬著手去做,如果不能,則迅速進行分類,另行安排專門的時間去處理。這樣分類快速處理的好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事務堆積而導致的拖延。
3.3.3計劃---計劃安排(三只青蛙理論、習慣21天效應)
3.3.3.1 ?三只青蛙理論
提前做好每日、每周、每月的計劃與安排,推進日程表,在做工作計劃與安排是需要明確最重要的三件事,這就是“三只青蛙理論”的核心邏輯,每天下班前確定第二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同理,每周、每月處理完最重要的三件事,那么剩余的工作都會變得輕松豪無壓力,吃掉那只青蛙,生活與工作將會變得游刃有余。
3.3.3.2 ?習慣的21天效應
如何才能堅持去吃掉每天的三只青蛙,高效能人士都會用的習慣養成方法,習慣的21天效應核心邏輯在于凡事確定目標,尋找內驅力(做事的意愿)以及找到達成目標的策略,堅持21天能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3.3.4執行---堅決執行(番茄工作法、心流通道)
3.3.4.1番茄工作法
執行是GTD的最關鍵一步,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次只執行一件事,既不要多線程,也不要讓你的工作突然中斷。做一件事需要保持專注,最實用的技巧就是“番茄工作法”,核心邏輯流程如下圖:
番茄工作法需要借助番茄鐘工具進行記錄,一般番茄鐘設置為25分鐘,可以事先評估吃掉一只青蛙所需的番茄鐘多少去實施,至少1個番茄鐘起步,保持專注,中途不做任何無關的事,直到番茄鐘響起,休息5分鐘,繼續番茄鐘,每4個番茄鐘可多休息10分鐘,因為一段時間內的專注力也是稀缺品,專注力也是一個與時間比賽的游戲。
為了贏得這個游戲,需要借助技巧去規劃和培養專注力,比如設定固定的工作/學習時段,并養成習慣,通過習慣的力量去減少在開始之前因為需要去選擇而導致的過多內耗;再比如,在開始工作/學習之前給自己設定具體的目標,這是一各非常重要切不能省略的步驟,通過尋找兩個問題的答案來確定這個目標,這段工作/學習時間,要獲得什么?需要多長時間完成它?
3.3.4.2 ?心流通道
當你獲得一段時間的專注之后,你會在這段時間內高效工作,實際上是進入到“心流”的狀態。
何為“心流”?是一種為完成任務而處于高水準調動自身能力的狀態,接近于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
如圖所示,進入心流狀態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從工作的挑戰與技能范疇去衡量,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便容易進入這一狀態,若失去平衡容易進入焦慮或者無聊的狀態。
3.3.5回顧---回顧檢查(PDCA循環法)
3.3.5.1 PDCA循環法
對于執行的效果進行回顧總結,需要借助工具來做到循序漸進,PDCA循環法通常對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進行回顧,總結哪里做的好 或者不好,進一步尋找優化方法,重新調整計劃不斷優化結果產出,可以讓自己或者團隊做到階梯式進步。
不用統計,我們的時間系統運行一天下來,必然會出現大量的碎片時間,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比如因為臨時性的工作打斷導致的注意力分散;因為個人的自律導致工作間斷等,一天下來,時間很難被湊成整塊的,但碎片時間對于一個人的學習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有人會認為1分鐘、5分鐘、10分鐘根本做不了什么事,其實這是一個認知誤區。
4.1學習型組織成長模型
如果我們身處在一個學習型組織里,那么這樣的組織是由一個深層學習循環所構成的,即通過認識和感知,改變人們的態度和信念,進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進而獲得新的技巧和能力,不斷循環促進個人和組織的整體實戰水平不斷提。
學習型組織在時間投入與能力水平提升上存在一個提升曲線,適用于大多數學習的個人,當我們接觸一種新的知識或技能時,會有一段較為漫長的積淀期,俗稱入門,當你具備基本的知識架構體系之后,再去接觸和運用時會快速領悟和轉化成實戰技能,當然,每一項技能都有天花板。
專注的時間投入與能力提升是成正比的,與一萬小時理論和刻意練習同理,要想日益精進,必當花時間刻意練習。
4.2能力提升721法則
當然,對于能力提升有眾多途徑,但能力提升721法則最具指導性。
在所有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在崗實踐占能力提升來源的七成,包括行動學習、崗位實踐,前輩指導等;交流復盤占能力提升來源的20%,包括與人交流面談,跨界,復盤等;教育培訓只占10%,包括面授培訓、在線學習,實際上近兩年來興起的知識付費在能力提升中占很小的比例,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屯課,屯完之后越來越焦慮,忽略了能力獲得的重要方式是行動與實踐。
我們理清楚了能力提升與時間的關系,以及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之后,需要去尋找為什么?也就是“內驅力”。能力提升需要自律,自律是反人性的,需要去刻意練習。
4.3尋找內驅力?
為什么要早起?
為什么要提升自己?
為什么要拖延?
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時間和事情的本身,卻忽略了關注自己的真實想法,知道為什么,才會知道如何做以及做什么。
通過不斷問自己為什么,去找到提升自我的內驅力,找到內驅力的源泉之后,做任何事都容易進入心流通道。
4.4判斷什么對自己重要
找到內驅力之后,需要去判斷什么事對自己更重要,需要有短期、中期、長期的評判標準,這一標準來源于你的價值觀和人生規劃,決定未來你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自我評定可以借助三個關鍵詞來分析,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可以做成這樣的圓形圖,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將舒適區的工作或技能羅列出來,這一區間代表著做這些事不會讓你感到壓力和焦慮,往往對事情的結果都在掌控之中;學習區代表著這一區間的能力需要快速提升,可能已經入門了,但需要精進,對這一區間的技能有著提升的渴望,對事情的結果還不能有效的掌控;恐慌區的工作或技能是非常缺乏的,但偶爾會遇到,會讓人感覺到焦慮和倍感壓力,但需要鼓起勇氣去突破的。
走出舒適區,邁向更廣闊的的天地。
4.6重新思考碎片時間利用
1分鐘、5分鐘、10分鐘能做什么?
當你想清楚這樣的碎片時間如何利用之后,你會覺得你的時間一下子多了幾倍,不再為這么一丁點時間我能做什么而苦惱,也不會因為每天的時間被打碎而虛度光陰。1天、1月看不出差別,但1年、5年差別就會越來越明顯。
4.7湊出整塊的時間,諒解自己
有研究表明,當你拿起手機時,刷微信與微博的頻率大致6分鐘一次,也就是你的時間被切割成6分鐘一個區間,可以在手機上裝一個moment之類的APP,很容易分析出自己使用手機的習慣。有兩個建議去改善這一狀況,可以制造屏蔽空間,在早上和晚上湊出整塊的時間去處理需要長期堅持完成的事。
在一定程度上要諒解自己,接受人無完人這一現實,接受短暫的游離,不必過于自責,但要懂得及時調整。
在此,分享一個很勵志的公式,足以佐證你的長期努力未來獲得的復利效應,看似細微的差別,實則對結果影響巨大。
所以,時間管理歸根結底是自己的心態管理,自己的情緒管理,最重要的表現是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