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發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贊嘆其難。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
2005年,一行考古隊員在諸暨陳宅鎮沙塔村南側發掘出了距今四五千年的竹編織物,種類達20多種。考古專家分析,諸暨很可能是竹編工藝的發祥地,而且把原本發現的竹制工藝歷史提前了2000年!
竹編制品對于我們來說,絲毫不陌生,如今市面上也流傳著一大批精美的竹編制品。而在諸暨,有一位被稱為竹編“癡人”的大師,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袁建虎。
袁建虎,14歲便刻苦努力學習,從篾匠做起。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竹制品被塑料制品所取代。篾竹行業的沒落讓袁建虎另謀高就,轉行做了其他事情。轉行的過程中,老袁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家庭經濟慢慢富裕起來。如今,子女也長大成人,老袁覺得自己該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了。
于是,老袁決定重操舊業。開始了竹編工藝品的研習。
雖說袁建虎擁有一身扎實的基本功,但是原來做的東西都是家庭使用、農活工具等簡易制品,對于精美的工藝品編織,還是有點一頭霧水。于是,袁建虎便踏上了登門學藝之路。
他奔波全國各地的工藝美術大師家中拜訪學藝,有時甚至在大師家中學、住近半月之久。
正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好學和原本扎實的基礎,袁建虎很快便掌握了竹編工藝品編織技藝,在圈內小有名氣。
一提起編織工藝,袁建虎很是樂意,他講述了整個編織過程,我們也一并受教頗豐。
首先,是竹子的選取。一定要精選四到六年冬天的毛竹,這樣的竹子編的東西才不容易發霉和蛀蟲。
再就是劈竹,這些過程皆由一人完成。最重要的部分在于竹條劈細的過程,需自己根據創作成品的大致樣子,計算出竹子的寬度,這些尺寸需提前預算出來,久而久之,眼睛便是一把尺。
等所有的材料準備好,便可開始編制。
看到這里,我們覺得還是很簡單吧。那問題來了,竹編,到底難在哪里?
其實,最難的莫過于編織成品的畫面咯。編織字畫對藝人的要求很高,手上功夫必須過硬,劈篾刮篾的技術都要頂尖內行,篾要求達到細如發絲,薄如蟬翼。對藝人的平板簾編織技術的要求特別高,經篾與緯篾必須保持90度鐵,不然的話編好的作品不方正。還有,要做到經篾與緯篾之間無間隙、無擁擠,保證篾路直,花簾平整。
袁建虎的這套編織技藝其實有一個專業名稱——“蛇皮花”技藝。他說,他還會繼續精心研習下去,等待更多的年輕人前來學習。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雖然,現在仍舊是老年人喜歡竹編的占據主要主力人群,但他相信,更多的新鮮元素加入的話,年輕人會慢慢喜歡竹編的。
而這只是時間問題,重要的是等人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