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共享經濟是一個比較火熱的話題,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資本都在瘋狂追逐“共享”這一看似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概念。今天,我將向大家介紹一下“共享廚房”的可能性。
為什么廚房可以共享
共享廚房看中了一個背景:
當前,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親自做菜對他們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因為可控且可視)。
所以,這就產生了兩個需求:
1. ?在群體聚餐的時候,因為住的地方小且收拾麻煩,很多人只能選擇去地方大且省事的餐館。
2. ?有些人不想吃外賣希望自己做,但住的地方沒有廚房。
根據上述需求,單純的共享廚房可以以兩種形式呈現:
1. 共享廚房+聚餐區:適合多人聚餐。應用場景為:邀請朋友/客戶/親人與“我”一塊選菜、做菜、吃菜,相當于不過夜版的轟趴或者是不用跑遠路的“野餐”,與單純的餐館聚餐相比,這樣更能使氣氛活躍且更有紀念意義。
2. 共享廚房+就餐區:適合單人使用。應用場景為:“我”下班買菜后去共享廚房用那里的廚具/調味料做好菜并可以選擇打包帶走或在就餐區吃。這樣保證了我吃到的食物是干凈衛生的。
共享廚房能有多少用戶
根據形式,我們來看看當前的用戶群體:
學生:學生可以吃食堂也可以點外賣,聚餐可以去轟趴也可以去餐館或者一塊來個野外燒烤。做菜是很少見的情況,我唯一見過有學生做菜還是一塊去轟趴的時候,且大部分學生都不會做好菜。
上班族:當前的生活節奏很快,上班族很難保證有那時間和精力去廚房做菜,平時基本都是外賣/食堂/拼餐。假期有功夫聚餐的時候也一般會去餐廳聚,親力親為的大概也就是燒烤、野餐這種活動。
退休人員:有功夫,有精力,有閑錢。也有廚藝,但他們有廚房,且沒有多人聚餐的習慣。多人聚餐的情況多是家族聚會,一般為了省事/隆重/傳統都會去餐廳包間或者在某一家庭中。
可見,當前的共享廚房與當下的主流用戶群體并不契合。如果單純的以“共享廚房”的形式出現,很難保證有充足的用戶基數。畢竟,當前很多人是不會做飯的,會做飯的也都有自己的廚房。
共享廚房的其他問題
除了用戶之外,共享廚房還面臨著一些其他的問題:
1. 食材的獲取:如果把食材放在共享廚房售賣再讓用戶加工的話,食材的種類/數量要獲得保證才可以,但大量的食材勢必會占據空間資源并帶來額外的人力成本和保險成本。如果讓用戶去購買再拿過來加工的話,則會加重用戶的負擔。
2. 廚房與廚具的清潔:用戶來共享廚房圖的就是既能做菜又能省事。如果做完菜后還需要用戶收拾整理,不僅很難保證用戶清理的干凈,也會對用戶積極性造成一定的影響。可要是有專門的人負責清理的話,那成本則會變得很高——低額的場地費很難抵消當前大城市的人力成本。
3. 場地的選擇與成本:共享廚房如果真要出現那主戰場可能就是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考慮到目標用戶與產品定位,廚房需要保證自己在市區、離菜市場/超市足夠近(如果不提供食材或者食材種類不夠豐富)、場地足夠大(不能只有一個廚房)、有人力看管及提供高質量多種類的調味品/廚具和安全的操作環境。這對成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不會回本。
4. 盈利效率極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共享廚房的盈利時間主要集中在晚上與周末的中午。這帶來了很嚴重的問題——盈利時間太短,用戶會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內前來消費以至于會造成超載負荷的現象。在某一天的某一時間段滿負荷運行但其余時間基本閑置,這是講究效率的互聯網所不能容忍的。
綜上,純粹的共享廚房其實是不現實的,不管從用戶、市場、盈利模式上來講都行不通。
共享廚房新玩法
但這不代表著共享廚房的想法不好。其實共享廚房可以有很多種玩法的。比如:
1. 把共享廚房打造成類似于轟趴館的形勢,走高端路線,其實就是打造不過夜的轟趴館。
2. 餐館可以開辟共享廚房借此吸引想露一手的人,這種模式下食材、場地、人工帶來的額外成本極低。
3. 將共享廚房打造成交友平臺,通過新穎的廚藝活動來聚集陌生人開啟社交模式。
4. 如同“樓小易”一樣在寫字樓開辟共享廚房,主打白領休閑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