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有不良競爭,核心原因之一:父母的評價標準有問題。
今天聽一位媽媽說,初二的姐姐嫉妒小學二年級的妹妹,比如學習上。妹妹有早讀,姐姐感覺有點也想早讀,但又感覺不得勁兒,執行不了;妹妹在學習這塊成績和興趣班優秀,姐姐經常在妹妹表達的時候冷嘲熱諷,打擊一下妹妹自信心;姐姐叫妹妹一起玩游戲,后來姐姐問媽媽自己是不是更聰明?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父母在平時明的也好暗的也好,更加肯定妹妹的做法,比如認為晨讀比較好,是好的方法。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學習方法這件事,因人而異,適合妹妹不一定適合姐姐,況且兩個孩子根本沒有可比性,初中學習跟小學學習沒有可比性。
這個事兒給我們打了預防針,其實當下就可以對我們自己進行反思。
學什么都要有空杯心態。如果你這一杯子水是滿的,學什么都是在水面過,不留痕跡。
學習這件事,我們家長很多方法是自己實踐出真知嘛?很多不是,而是道聽途說,自己認為是對的而已。即便是自己實踐出來的,也許并未適合自己的孩子啊。比如有些人早晨學習效率高,有人晚上學習效率高。所以,作為家長如果想指導孩子的學習,首先自己得有個空杯心態去搞清楚學習這件事。
等找到方法再解決問題。
一位媽媽說女兒三年級計算題總是出錯,都是比較簡單的錯誤。比如25+38=53這種。媽媽也說一直在練計算,但是還沒有效果。以前數學能考90多,現在只有80多。
越練越差?沒找到原因,練的方法不對。所以,在沒找到方法之前,先不要急著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