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書的送書寫書評活動書單中,一眼就看中了這本書。于是立刻報了名,居然幸運的入選了。
《與父母和解——療愈關系中最初的隱痛》,作者許皓宜,臺灣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臺中教育大學咨商與應用心理系助理教授、心理咨詢師,長期耕耘于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領域。
看中這本書緣于我此時的處境。2016年底,寶寶的降生,讓原本兩人甜蜜的小世界變成了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一方面,我與老媽正在相愛相殺之中苦苦掙扎;另一方面,初為人母的我不禁迷茫,究竟要如何的小心翼翼,才能不給這孩子留下什么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呢。
我多么渴望,這本書能告訴怎么做,救我于水火。
所幸,這本書也帶著我,走過了一段的療愈旅程。
01. 直面自己的傷痛
世界上有完美的父母嗎?
如今已經長大的我們,成長經歷中有絲毫不帶童年創傷的嗎?
這些創傷中,有些創傷會時時跳出來刺痛我們;有些創傷則會被我們壓抑在心底,某一天突然翻開,發現它依然沒有愈合。
《與父母和解》這本書中,記錄了活在心底的16種內在小孩。每一種不愿長大的小孩都伴隨著父母曾經有意或者無意的傷害,忽視、控制、玩笑、脆弱、爆發……父母種種行為也許在不經意間、在無形之中卻帶給孩子巨大的影響。這本書帶領著我們梳理愛恨糾纏的情緒,帶領我們從理解父母到自我覺察,把我們說不出口的感受,用文字呈現出來。
能夠用語言表達,創傷才有了療愈的契機。若對原生家庭的問題毫無意識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創傷感會指引我們不自覺地把麻煩帶進每一段社會關系中,甚至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在這段治愈心靈的旅程中,我靜靜的梳理自己。
是的,我有過傷痛。
我的母親是一位外表溫和,內心卻堅持原則、追求完美的女人。對于我,對于我做的事情,總有很高的要求,我總有種被審視、被打分的感覺,從小到大。我試著與母親交流我的想法,我是什么樣的人,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很容易滿足,我喜歡隨遇而安的生活??墒悄赣H并不認可,甚至很失望。
我總覺得與母親就是兩個世界的人。我們有過很多激烈的爭執。
可是,我知道我的母親是愛我的。
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件小事。老家有一種很好用的毛巾,一直用得很習慣。出來之后就很難買到,我跟母親說,來玩的時候給我帶幾條。母親來的時候帶了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一大堆,一看就是在不同的店里買的。我問母親為什么買了這么多,母親跟我說:“一碰到就想給你買,不知不覺就買了這么多?!?/p>
母親在心底是愛我的,即使我不如她所愿,可她時時刻刻牽掛的人,是我啊。
我想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彼此接受。我接受一個有點固執的母親——因為母親就是這樣的;母親接受一個有些懶散的女兒——因為女兒就是這樣的。
02.理解父母只是凡人
前幾天一個朋友聊天時說起,為什么我們的父母現在對隔代的孫輩那么好。這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在父母生育我們的時候,他們也還太年輕,什么都不懂,而且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現在他們懂了,也有時間了,我們卻已經長大。他們有他們的遺憾,所以會在孫輩身上加倍彌補。聽后讓人感覺很心酸。
就像是《與父母和解》這本書一直試圖讓我們理解的,父母有他們得懵懂,有他們的無奈。離開了充滿全能幻想、不接受現實、又愛理想化人與事物的嬰幼兒時代,我們早該體會到:家庭絕不可能完美,父母只是凡人。
這是一種整合的歷程。心理學上說,通常我們從30歲之后會開始經歷——要將過去不愿接受的父母,不愿接受的自己,一片片重拾回來,生命才得以完整。
是的,小的時候我們是孩子,我們仰望著父母,以為他們無所不能。
可是,也許他們并沒有做好準備,也許他們心里也住著一個還沒有長大的孩子。
理解他們。
理解他們身為人,而不是神。
理解他們縱使做錯了什么,也不是為了傷害我們,只是選擇了錯誤的表達方式。
03.如何愛我們的孩子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如何去面對我的孩子,是我閱讀這本書最迫切想知道的事情。
在書中,那么多的童年傷痛,無一不令我膽戰心驚。是不是我們做錯了什么,孩子就不愛我們了?
并不是。幼小時期的孩子,對父母的愛,更加的純粹,更加的無條件,且又顯得那么無助與弱小。
書中寫到那個著名的“母愛實驗”。
研究者讓剛出生的恒河幼猴離開親生的猴媽媽,分成兩個隊伍:一群住在由鐵絲網編成的猴媽媽身邊,鐵絲網上有喂食工具;一群住在由絨布做成的猴媽媽身邊,絨布比較溫暖,但是無法喂食。研究結果發現:即使沒得吃,生長在溫暖的絨布身邊的小猴子,性格比較健康,也比較少出現攻擊行為。
之后,研究者在小猴子所愛著的絨布猴媽媽身上,裝了會發出攻擊的武器,只要小猴子一靠近,就會被絨布猴媽媽身上的裝置射得遍體鱗傷。但結果卻令人驚訝:即使小猴子會為媽媽所傷,仍然奮力地想要挨近媽媽!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本能與心情:即使母愛會傷人,很殘忍,但我們仍渴望母愛。
這個實驗催人淚下。造物主對于孩子甚至有些不公,無論如何糟糕的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深深嵌進孩子的心坎里。
身為父母的我們,究竟要如何才能承擔起這份至純至真、又這么沉甸甸的愛。
從書中,我為自己認真總結了幾點在對待孩子中要做到的事情。
第一,凝視。
孩子透過母親的凝視確認自己的存在,這是生命早期就發展出來的“被凝視”的需要。如果從小沒能被母親“看夠”,成年后就會不自覺的尋覓別人的眼神和目光;如果從小被母親“看著”的感受不夠美好,成年后對于真正信任別人就會產生困難。
第二,信任。
殘酷的是,許多人找到的不被信任的源頭通常是母親。
這些父母究竟為什么會對孩子產生不信任感?答案往往是:這些父母對自己也是如此不信任。因為很難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所以也很難相信自己生養的孩子具有值得被尊重和相信的價值。
第三,包容。
在一個理想的狀態中,母親扮演“容器”的角色,能夠承接與包容孩子的各種喜怒哀樂。當孩子發現,不管自己是開心、難過、或者生氣,母親總是在那里,不會因此討厭自己,孩子將打從內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及對自己的喜愛。
第四,適時地讓孩子幻滅。
我們需要哀悼:自己無法萬能地掌控現實世界,父母也不能。如果夠幸運,進行這種哀悼時,父母可能會靜靜地擁抱我們。
無論是厭煩的、輕視的、無法理解我們的父母,還是過度順從我們的父母,都很難以讓年幼的我們好好學習哀悼這種失能的感覺。成年后面對幻滅的處理時,我們就會變得難以忍受,也不愿接受那些無力改變的現實。
第五,建立邊界。
“自由”是搭配“自律”而生的。
缺乏邊界的自由,在童年時期可能是種恐慌,成年之后則可能壓抑成更深的焦慮。
第六,靜靜等待。
帝王蛾的雙翅需要沖破狹小繭洞時的沖撞才會充血,為出繭時的振翅高飛做準備。倘若有一對看著孩子沖撞而不立刻拿出剪刀協助,而是靜靜等待、包容支持的父母,我們便能在嘗試錯誤的學習中獲得走出世界的力量。
血脈親情,這么輕,又那么重。血脈親情,是生命中牽絆最深,卻又最復雜糾結的感情。
這就是我所學到的,理解我們的父母,包容我們的孩子。
米何部分書·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