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我還是個南城的姑娘,18年后,我在北上廣活成了漢子。
童年:我還未識你名,你卻已進駐我的血液。
饒水回回轉,靈山面面逢。
家鄉的大小是用爸爸的自行車輪丈量出來的。每天早上坐在爸爸自行車的后座或者前檔上跨越一整個城市去上幼兒園,而傍晚時分坐在夕陽里等媽媽來,那時候,我只是個寶寶,真的只是個寶寶,我太小需要仰頭說話,牽著我的媽媽才能夠聽清,需要大步流星才能跟上媽媽的腳步,記憶中我總是仰著我的小臉,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問媽媽我所在的地方是不是叫北京,或者夜郎自大的問媽媽我所在的地方是不是宇宙的中心。對于那時候得到的答案我已經沒有記憶了,我只記得我總是一路仰著面,嘰嘰喳喳的說著看著天空,天永遠淡藍的,時而有云,時而沒有。
回家要途徑一座老橋,橋面上每隔一段都會有一塊不牢固的石頭,石頭上會有排水的小孔,透過小小的孔,總能看到下面湍急的河流,每次看都會因為高度而心驚膽戰,小小年紀卻又喜歡這樣的刺激,不放過每一個排水孔。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腳下的這條江會是我青春最忠實的傾聽者。
少年:你的衣角只給家鄉的風撩;你的剪影離家后再未見過。
風送落紅攙馬過,春風更比路人忙。
那時候總是會偷偷的跟著喜歡的男生,校門口買一只雪糕等他拿車出來,看著他瀟灑的騎著大輪跑車,呼嘯而過,風吹起他的衣服,看著他從樹蔭里騎到夕陽里,夕陽下的他有暖融融的剪影,而看呆了的我,被雪糕凍壞了牙齒。
有了目標是怎么樣一種人生?
我大概在初中就知道了吧,就是什么都看不見只看得見一個人的背影,然后就跟著他一直往前走。每次跟著他走到分岔路口,就自己一個人沿著信江河走,然后嘰里呱啦的和信江河吐槽,估計信江河也不怎么想聽,哈哈哈哈。他的英語特別好,我的英語特別渣,每次聽寫我都聽不過關,每次聽不過關回家的路上,我就把聽寫紙撕了然后撒在河里,哈哈哈哈哈,我們的母親河都被我的青春污染了。不過在1年之后,我的成績終于不用撕聽寫紙了,信江河辛苦了吃了那么多聽寫紙。哈哈哈。
那時候唯一的接觸就是爬山,感謝家鄉的山夠多夠高,其實到現在也沒能夠理解,為什么一群少年那么熱衷于爬山,森林公園其實挺難爬的,分了好漢坡和懶漢坡,我作為一個積極勤奮的妹紙,當然還是喜歡懶漢坡了,因為好漢坡的云梯天階真的很逆天。但是架不住班花的好體力,只要班花想挑戰好漢坡,一起去的男生都會贊成,爬到云碧閣俯瞰整個家鄉,大家都在欣賞美景(班花)和吹風,我看著他,看日出緩緩而來,而他靜靜的望著信江河。此間少年,此后不復。
青年:少女情懷總是吃
展城青步障,劍作碧芙蓉
高中的課業特別重,我又是個為了喜歡的男生,跑去學理科的文科生哈哈哈哈。所以我高中的周末都在補課。最開心的是補物理,補課的地點在家里最有名的燙粉店樓上,補課補餓了我就下樓買個燙粉,剛開始那家店叫八百碗,后來他就變成了九百碗后來他就再沒變過,我問老板你怎么不換招牌了,生意不好了?老板說賣一百碗粉賺的錢還不夠換招牌,哈哈哈哈。
補課的物理老師真的特別逗,教的非常好,每次他講解大題“一個方塊勻速撞向墻面,它的摩擦力......”,說完后都會問我們聽到了么?我們一臉懵逼的搖搖頭,他說那我換個方式講你們可能就懂了。然后他說:“有一個老表,他高高興興去撞墻,然后他的摩擦力......懂了么?“ “懂了。”哈哈哈哈。
最近有很多人去婺源,關于婺源的圖片都是最近去過婺源的非江西小伙伴提供給我的,因為畢竟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你們向往的景區里,所以從來不拍照留念的。哈哈哈哈。我第一次知道婺源是因為我爸從婺源回來給我帶了那邊的酒糟魚,特別好吃,第二次加深婺源的影響是認識了兩個婺源的小伙伴,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話說的一點都沒錯,我的這兩個小伙伴對話都是用自己創作的古詩詞對話的,可見養育了她們的婺源是一個多么具有文化底蘊的鄉村,我們對它不應該只是始于美貌,還可以陷于才華,之前非常紅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里面男女主角鄭微和林靜就是婺源人,里面林靜名字的由來作者是這樣寫的“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在這部劇里面有一段形容江西人的話“江西人一會讀書,二會養豬。”我想說的是,其實我們還會詩和吃。
高中畢業后離開家鄉,離家后才知道家鄉最紅的不是三清山和婺源,而是雞腿和燙粉。
中年:離家在外的人都是夢想家,夢沒了就只剩下想家了
三千里地佳山水,無數海棠古道傍。
前幾天聽說聯合國出了一個定義:92年出生的就已經是中年了,excuse me?我不還是個寶寶么?怎么就中年了。
高中畢業那年全班人的高考目標驚人的一致,不是上名牌,而是離開家鄉,就像很多北方人想去南方讀個大學,南方小伙伴也很想去北方看看雪。
不知不覺離開家已經6年了,不是不想回去而是知道回去了便再舍不得去看世界了。
每次在外面遇到了困難總會想家鄉的特產,沒有什么是一碗粉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你就加一根豆豉果,如果還沒解決,那就加一根麻子果加油條。
老年:家鄉情懷根深種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如果說我已經算步入中年了,那么我爸媽就能說是老年人了。在他們眼里的江西是這樣的。
我與我爸的對話如下:
我:爸爸,我們去婺源看油菜花吧?
我爸:油菜花奶奶家那么多你又不是沒看過,婺源的油菜花有什么好看的。
我:爸,我們去三清山爬山吧?
我爸:去什么三清山,家后面那個森林公園那個山爬爬不也一樣。
我爸與他外省友人對話:
友人:你們家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美食?
我爸:開玩笑多得不了,婺源;中國最美鄉村。三清山,世界自然遺產;上饒,中國十大幸福城市......此處省略我爸一千字自賣自夸
專業打臉戶,我只服我爸。
寫在最后,我提筆寫文已經有20多年了卻從未描繪過家鄉,沒錯,我百日抓物抓到的是一只筆,哈哈哈哈所以我有多少歲就寫了多少年,第一次寫家鄉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敢在寫下去,怕萬一寫成了一本書《江西》怕自己驕傲哈哈哈哈。描寫經歷多過于景色,因之前有一句話說過的: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我想說,我的經歷里藏著我家鄉的美。一起長大的小伙伴大多都已散落在各地,可是每逢佳節回家鄉小聚又覺得我們從未長大,無論哪個城市正在打磨我們,也消灼不了家鄉在我們身上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