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點摘抄
1、在里面的時候,非常舒服。但是一旦不得不跳出來,面對更加激烈的環境的時候,就會很不適應。
當初要是早一點做準備就好了。
2、世界在變化,你的舒適區也在變化,如果你不主動去改變,那么你就只能被動去適應。
3、閱讀時的快感會讓人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看懂了文章的內容,生活就會自動變得不一樣。
但那只是幻覺,如果你回想不出自己當初到底讀到了什么,其實這些文字對你的意義并不大。
最終你只會在走過彎路之后才會想起,原來自己曾經讀到過類似的提醒。
4、我覺得你說的都對,但,好像跟我沒有太多的關系……畢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的事兒,我不一定能做……我還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罷……
有的時候,我們錯過只是因為覺得這件事和自己沒有關系。
有的時候,我們只是為了逃避困難而試著說服自己,這件事情和我沒有關系。
5、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但是大部分人只是覺得說的有道理,真正去踐行的人估計還是少數。
因為他們還是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個學生,而從來沒有從老師的角度出發考慮過問題。你也許并不需要當老師,但是當你能夠站在這個視角去考慮問題時,你會學得更好。
就像創業者不要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創業者,如果你能真正聽進去投資者的話,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對于你的事業想必肯定會有更多的幫助。
6、僅僅“以為某些觀念于己無關”,就可能讓一個人永遠生活在另外一個“自洽的世界里”。
細想想,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有些觀念,你覺得跟自己有關,它也不一定會起作用;但反過來,若是你覺得與自己無關,那么它一定不會起作用……
7、有些觀念真的很重要,但它們要么太簡單乃至于被人們輕視,要么太過違背直覺乃至于無法相信……
8、“感覺沒關系”是錯覺,就是錯覺,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證預言。若是主動吸收那個觀念,按照那個觀念去做,就“事實上有關系”了;做不好不要緊,沒人一開始就做得好,于是,拼命去做就是了;剛開始無法很熟練地按照那些觀念思考也沒關系,反復琢磨,反復嘗試,自然而然就開始深入了……做就要使勁地做,想就要深刻地想——否則就跟你實際上完全沒有關系。
9、最底層的觀念,常常披著“簡單”的偽裝,乃至于大多數人覺得無所謂,覺得自己已經理解……
二、個人體悟
? ? 初讀這篇文章,給我的第一感覺:這故事想說明什么?和我有什么關系?笑來的一次錯過關我什么事?
? ? 看完第二遍之后,腦中閃過一些念頭,開始稍許理解了些意思。由于開啟“和我無關”的心智模式,會錯過許多本該早早知道的事情。
? ? 我的一次錯過,是在淘寶剛起步不久。2008年,大學畢業,買了人生中第一臺電腦,知道了淘寶這個平臺,那時處于起步階段,知名度也不高,只知道是個購物平臺,某天看了廣告,心血來潮想開個店賣雜貨,看到開店的要求就犯懶了:一個店最低需要上傳10個寶貝,且全部要拍成圖片上傳。想想我還湊不夠10個物品,便放棄了。只注冊了一個淘寶賬號,名稱中添加了年份,某某XX_2008。就這樣,我生生錯過了三年,三年對于互聯網來說是翻天覆地的,2008年開始淘寶極速上升,大波的流量涌進互聯網。我一位比我年紀小的遠親,2009年開始在上海做淘寶,2010年世博會的時候我去他那里玩,見證了我重來沒想過的事情。那時正值夏天,賣沙灘鞋,一天大約50單左右,一天的毛利率卻是當時一兩個月的工資!一天等于一兩個月的工資,一個月等于好幾萬!對于剛畢業的我,眼紅得不行,那時找工作也只是文員之類的,工資很低,800-1000左右。想想挺后悔,為什么就這么錯過了?早期的流量紅利,到現在經歷過十年,已經磨滅得一點不剩。網絡銷售沒有紅利了,流量貴。
三、提問
跟笑來老師學了很多概念,一個個都讓人驚詫不已,每個觀念也只有配合踐行才能起作用。這個多觀念更新下來,還要看與觀念有關的書籍,樣樣都與我有關,我怎么啃得下來?該如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