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馬克思的《投資最重要的事》最后一節對價值的討論,引起了我一些思考。投資盈利的操作方式只有一個,低買高賣。這里的“低”和“高”指的是價格的高低。但什么樣的價格算是低?什么樣的價格算是高?價格高或者低的臨界點在哪里?價格高低的參考點是內在價值,低于內在價值的價格屬于低價格,反之是高價格。價格是一個定量和客觀的對象,但內在價值卻有一部分是主觀的,一部分是客觀的,因此內在價值非常難把握。內在價值之所以是客觀和可測量的,是因為可以通過財務報表以及對企業的綜合評估計算出未來現金流折現的一個大概的數字,這個數字就是企業的內在價值的一部分。很多價值投資者都熱衷于這種測算,往年的增長率是多少?行業增速是多少?市場份額是多少?產品價格會不會提升?原材料價格會不會降低?等等這些數據來計算代表企業內在價值的數字。
凡事能夠測算的東西都是相對簡單的,而不能夠測算的東西才是復雜的難以理解的。內在價值中主觀的那一部分就是不能測算的。主觀內在價值由股市所有參與者的主觀態度決定。也就是,客觀的現金流折現是一方面,對現金流折現的數字進行的主觀解讀是另外一方面。這兩方面共同決定股票的市場價格,主觀解讀最終決定股票的買入或者賣出,從而直接影響股票價格。如上所述,這樣的主觀解讀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因而這樣的主觀解讀非常容易改變,這一點是讓人很難接受和理解的。因為,你很難想象一個人對嚴肅的重大決策以及重要事物的態度在短時間內發生巨大的而變化。直覺和常識告訴我們,人們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像人的性格一樣是很難改變。然而如同發生在股市中很多反常的事情一樣,人們對重大事情和決策的態度在股市中會輕而易舉的改變。
這樣的改變會引發一個事實:在股票內在價值不變的情況下,人們會賣出他們之前認為價格很低而且已經買入的股票。這是一件不合邏輯和荒唐的事,如同一些人很短時間內在股市中暴富一樣荒唐和不可理解。這種沒腦子的事情,不是一個人偶爾頭腦發熱才做出來,而是所有股票參與者一起做出的,并且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人們常說人多力量大,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出個量,相信群眾的智慧。如同所有的名言警句一樣,這些俗語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正確,但人們往往忽略這些條件,從而刻舟求劍,在錯誤的地方用在別的地方正確的方式做出錯誤的事情。
去年看了一本書《烏合之眾》。這是一本很多有名的股票投資人推薦的書,被標榜成炒股必看系列書之一,而且分量還很重。這本書的一個觀點是:個人組成的群體具有與個人非常不一樣的智力,感情,態度和行為。個人組成的群體智商低,情緒化,容易受刺激,容易相信虛幻的東西??傊荒苡脗€人的理性和情感來得到由個人組成的群體的理性和情感。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認為這本幾百年前的書可能目前已經過時了。因為現在有了互聯網,有了廣大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個人,與作者身處的那個沒有教養的人占絕大多數的歐洲完全不一樣。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組成的群體與只有一少部受過教育的人組成的群體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最近的股市無理性的下跌讓我重新思考這本書所得出的結論的價值。巴菲特說股市幾百年來的特點從未改變,引導股市方向的力量自從它誕生到現在從未改變,這力量就是貪婪與恐懼。雖然自從股市誕生到現在,制度變了,交易者的教育水平變了,交易方式變了,上市公司與市場信息交換方式變了,但是股市的走勢特點卻和幾百年前一模一樣?!秱ゴ蟮牟┺摹愤@本書正是記錄股市幾百年來變遷的最好著作,幾百年來一切都變了,但股市的基本特點,背后的貪婪和恐懼驅動的股價走勢特點沒有改變。
如果理解并認可《烏合之眾》的觀點,就會很容易得到這樣的結論:在某一個時段,群體會孩子氣的把一切變賣,以至于市場上長時間出現便宜的令人不敢相信股票;而在另一個時段,群體卻會把股票價格推到令人目瞪口呆的高度。這種送錢的黃金時段不僅僅是存在于巴菲特和一切洞悉股票市場的智者的書和觀念中,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這個世界上。
過度自信和盲目從中是股票盈利的兩大心理障礙,而悲劇的是,這兩種心理特征是人生而具有的心理運行機制,也就是,如果不加干預人的態度和行為總是自然而然的傾向于過度自信和盲目從眾。過度自信會讓人自作聰明的盲目和輕易的作出買賣決定,從而進入追漲殺跌的虧損循環當中。而盲目從眾又讓人失去了在股市盈利所必需具備的耐心,從眾的失控感會讓人不按,進而心情抑郁煩躁作出錯誤的買賣決策。如果我們知道黃金時段的存在,就會安心的等待黃金時段的出現,拒絕短期的買賣誘惑,最終在黃金時段出現時大倉位買入,并繼續耐心等待黃金時段的孿生兄弟瘋狂時段的到來??朔^度自信和盲目從眾不是靠每天給在心里默念”不要過度自信,不要盲目從眾“就可以了。如果那樣就可以排除股市心理地雷,那么就不會有90%的股民虧損了??朔鼈兪强恐R,是靠對事實的正確觀察,思考和理解,是靠看見了別人看不見的規律和事實。就如同你具備了毒蘑菇的知識從而拒絕吃那些蘑菇,無論它們的顏色看上去多么誘人;但是,不具備這種知識的人總是受自己眼目的情欲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