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著閱讀課與課內教讀課文之間的區別。名著閱讀課應該是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推進學生閱讀的質量”為目的的以某部或是某些名著為課堂閱讀載體的一種課堂形式。根據這個目的,名著的閱讀課可以分為薦讀課、導讀課、賞評課、交流課等。
我所執教的《名著導讀之西游記的反復敘事藝術——以“三打白骨精”為例》的定位為名著導讀課。名著導讀課的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對于名著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名著好玩有意思有研究的價值,從而對名著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這應該是名著導讀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其次,在名著導讀課堂上還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不管是精讀跳讀的方法還是圈點批注的方法,還是前后關聯分析人物的方法,亦或是比較閱讀的方法。名著閱讀方法的學習不同于一般課內教讀課文,一般名著都是大部頭,一本書的內容是幾倍甚至幾十倍于一篇課文的,這就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閱讀過程中,就不能全憑學生的自主閱讀來推進了,教師一定要有方法的指導,對閱讀內容的要有整體觀和大局觀,不再是領著學生零摳碎取,在幾個詞語幾個片段幾個修辭手法上轉圈圈,而要讓學生欣賞到作者謀篇布局的深思熟慮,塑造人物的匠心獨運,情節安排的苦心孤詣……從而理解到所謂名著,著名在哪里,高明在何處。
二、執教后的反思。這次的課比上次要成功的多,自己的感覺也是這樣的,但是仍舊有很多問題是需要注意的。原來上公開課我更多的是關注自己的表現,教師是否精彩,很少會想到學生的收獲,但是這次上課之前我心里有隱隱約約的“以生為本”的意識了,所以上課的時候是懷著美好的愿望的,我希望通過這節課,孩子們會覺得西游記這么好玩,接下來再讀《西游記》的時候就不是只看到孫悟空有高強的本領了,而是能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再讀這本書。希望學生可以讀三打白骨精之后的內容時,可以看到反復敘事中人物形象的逐漸的豐滿,看到他們慢慢成長,每個人都去除掉了各自身上的缺點,能看到反復敘事中取經之路上的千難萬險一一呈現……因為有了這樣的念頭,上課的時候會比較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但是因為這種意識并沒有很清醒,所以才會出現了范老師說到的關鍵的地方砸的不牢固的問題,這也是我上課的一個大毛病,重點的地方沒能重錘敲打、反復砸實,好像所有的地方一帶而過學生就能牢牢掌握,就算是公開課不也該是以學生收獲作為評價的最高標準嗎?哎,以后的教學設計中一定一定要避免這樣的問題,有時候只是幾句話的就可以解決,讓學生來談談感受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三兩分鐘就好。比如在講完第一個環節“三變三打”之后,讓三兩個學生來談談,他對“為什么要寫三打而不是一次打死”這個問題有了什么更新的認識,而不是教師直接自問自答中出結論。這樣孩子們自己得出的結論印象肯定更加深刻。
另外的一個重要的遺憾就是沒有給足學生足夠的思考的時間。其實這個問題還是老問題,有沒有以學生為本,關注學情。執教過程中我是有好幾次比較著急的情況的,因為學生的思維有點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客觀來說,孩子們的反應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因為這節課上的很多問題都是需要坐下來穩下心來細細思考才能想到答案的,所以就出現了好多次答案是我的自說自話而不是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得出的答案。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有以下幾種,比如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或者同桌之間可以商量一下,而不是因為要趕時間就急匆匆的自己給出答案,越是需要和學生艱難對話的時候,越是學生在這節課有收獲的時候。如果僅僅是不加思考的想到那個答案,簡單的尋章摘句的回答,這樣學生的思維都沒有被調動起來,這課還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慢下來,是接下來我上課要追求的一個重要的目標,不讓自己那么趕了,從容的、眼里有學生的、自己也是在課堂上放松的,享受和學生的對話的,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生發著美好的課堂,才會是既有預設也有生成的課堂。一成不變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往前走,沒有任何的旁逸斜出、沒有任何不期而遇的小火花,那課堂也就少了很多的樂趣吧。
關于見學生的問題。我時常會想,名師講課會見學生嗎?大概是不會吧!那課堂該怎么掌控、學生預習不充分該怎么辦?可能自己比較菜吧,所以每次都要見學生,而且還得講半天。又不敢講第二天要問的問題,又要讓學生預習充分,這個問題實在難解。于是每次的見學生就成了這樣的狀況。先帶著學生從頭到尾讀一遍課文,再把重點的段落再讀一遍。但是好像每次都是收效甚微,讓我感覺下次講課我都不想見學生了。更好的方法是直接給出一個能夠統領整個文章的一個主問題,這個主問題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既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學生又必須要通觀全文仔細思考才能解決。當然這個問題就比較困難了。其實這次講課就完全可以用這個問題來統領“有人認為這是取經路上最大的一次劫難,因為白骨精差點讓取經團隊分崩離析。前面我們說到這個白骨精本領了了,就會個變身術,為何卻能耍的師徒四人團團轉呢?”,這個問題是最能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
關于預習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我讓學生把上課要講的重點文段又讀了一遍,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更多的關注點就在這幾段上,但是這幾段之外的內容就關注較少,學生也被框在這個限定的范圍內了,所以,下次不見學生了,不會讀的音在課件中標注好了就是了。
三、備課反思
我的每一次講課都是崔老師給我反復聽課、磨課的過程,這一次劉云姐姐還有好友云也加入到幫我磨課的過程中,他們每個人都給我很多的建議,這些建議是針對這節課的,也是針對以后的教學設計的。所以別人的寶貴的經驗要記錄下來,認真學習運用,課才會越來越精彩。
1、上課前三分鐘一定要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能讓學生散了。導入不需要那么長,簡簡單單就好,但是最開始的問題一定要抓人,學生的思維要充分被調動起來。這個問題可以是打開學生思維寬度的、也可以是有深度的但是不需要學生馬上就解決的。
2、教學設計前一定要想清楚,這節課你希望學生收獲什么,這篇文章最大的教學價值是什么?這是教學設計的前提,不要迷迷糊糊漫無目的的寫一個教學設計,卻不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3、每一個教學環節,要達成什么教學目標一定要清楚明白,三變三打就是要看到反復敘事能夠是人物形象豐滿,三逐三求就是要看到情節中矛盾沖突的越發激烈和孫悟空的忠心耿耿,明確了要實現的目標,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圍繞目標設計主問題和子問題,去掉一切不能指向這一環節目標的內容和問題,比如最開始教學設計中的那部分描寫女子和老婆婆外貌的古詩,就刪去了,在課容量特別大的情況下,必須有所取舍了。
4、崔姐姐一直說我寫文章每個主題,直到她跟我說題目可以改成“西游記反復敘事之洞見”后我才明白,就是學生要從最開始的淺顯的了解,到教師分析后對反復敘事有進一步的了解的過程。感覺自己的教學設計還處于一種隨心所欲的感性狀態,沒有理性支撐、更沒有理論支撐,還需要多讀書啊。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聽了一節徐老師的課,感受有這樣幾點。
1、關注學生,很多時候我在下面聽的都著急,可是那個學生就是死活答不到想要的點上,如果上課的人是我估計得急的一身汗。可是徐老師從容淡定,不慌不忙,非要引導著學生自己說出那個答案來,這樣得來的答案和我上課時自己給出的答案,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效果。這是我特別要學習的一點。我想徐老師的內心肯定有一個很深刻的觀念,就是這節課我一定要教會學生點什么。
2、我很欣賞的肖培東老師說,。他從來不會借用其他的文本來解決這個文本所要出來的情感。可是在這節課上我的感覺發生了變化,有些東西可以從這一篇里得到,但是也可以從其他篇中來進行印證,尤其是對于比興手法、信天游的特點等,如果僅僅是“這一篇”,學生的了解肯定是淺顯的、印象也是不深刻的。所以這節課徐老師運用大量的其他材料來輔助“這一篇”的教學是完全可行的。
3、徐老師是一個超級聰明的人,他充分利用了教材上的助學系統,課上其實就是解決的課后習題中的幾個問題,這樣重難點就非常突出了。不需要再次費心費力的再去設計思路怎樣怎樣,這對于助學系統的使用是一個很好的范例。當然助學系統的使用肯定還是要有一定的設計的,前后的連貫,每一個問題都指向哪一個教學目標。接下來我要上《孔乙己》,就試著用助學系統來設計教學思路。最好還能因此出一篇文章就更好了。
王輝老師的講座讓我看到了一個扎扎實實推進名著閱讀的團隊,看到那密密麻麻的教師的讀書批注和讀書筆記,感到很慚愧,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如果讀書不思考、不記錄,讀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還有一個引發我思考的問題是,做報告、做演講,怎樣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傳說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在焦老師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背《論語》,背《詩經》,評課的時候信手拈來《論語》中的句子,這樣的老師真的讓人心生敬佩,反觀自己,真是汗顏。開始艱難,但必須開始,讓自己有一個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