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面對衰老與死亡(2017年第2本書《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

衰老與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話題。衰老是我們的宿命,死亡總有一天會降臨。每一個凡人如何優雅地與這個世界告別,現代醫療又要如何安頓一顆顆不安的靈魂?讀這本書吧。你可以找到答案。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個醫生,卻被評為全球十大思想家之一。這是一位玩跨界的高手,馮鞏曾經說過:“相聲界我影視演得最好,演員界我導演導得最棒,導演界我編劇編得最巧,編劇界我相聲說得最逗,這年頭,就得玩個綜合實力!”與馮鞏的戲謔之語相比,阿圖是扎扎實實地橫跨兩個行業,在醫生里,他是最好醫院最好的醫生之一;而在作家里他是最牛的暢銷書作者之一。

作為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阿圖一輩子都在做外科手術,他解救了很多病人的痛苦,也眼睜睜地看著很多病人離開人世。當他看到臨終病人們所經歷的種種痛苦之后,不禁思索——人們應該如何優雅的跨越生命的終點?

這本書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年過50的阿圖把目光聚焦于人類的衰老和死亡的逼近與應對,同時也應驗了孔老夫子的那句名言:五十而知天命。

《最好的告別》被稱為每個人在50歲前必讀的書,獲譽無數 ,也被奧巴馬選入了2014年感恩節的購書書單。

【一】挽不回來的搶救是種傷害

阿圖認為,最終救治的失敗,并不是醫學的無能,而是對生命進程的尊重。

我們把生命的余日交給醫生,結果為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好處,讓治療攪亂我們的大腦、削弱我們的身體。既痛苦,又讓我們與生命中真正要緊的事隔絕。在極盡全力的搶救過程中,會花費整個家庭幾乎終身的積蓄,然而生活質量卻非常低。最重要的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 他們卻沒法跟自己的至親再多說幾句再多看幾眼,渾身插滿了管子,倉促地在痛苦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二】為什么我們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度過余日?

阿圖在醫生的工作之外開始研究老年病。這些年來,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過去老年人的離世和現在老年人的完全不同,過去的老人通常是自然的在家里離去;而現在的老人幾乎都是在醫院里離世,被治療攪得神志不清。老人們根本沒有機會跟最愛的人好好告別,一個眼神都成為了奢侈,留給家屬的只是醫生的一句“人走了”。

一個人能夠在家里離去還是在醫院離去,其實也與人們的經濟收入水平密切相關。在人們貧困時,因為得不到專業診治,大多數人在家中亡故; 隨著經濟發展,醫療資源得到更廣泛的提供,人們患病時求助于醫療系統,所以在生命行將結束的時候往往在醫院逝世; 而當國家收入攀升到最高水平時,即便罹患疾病,人們也有能力關心生命質量,居家離世的比例又增加了。

【三】選擇在家里邊告別,其實是一種奢侈的想法。

當子女們不愿意放手時,他們會把希望寄托于一個又一個披著新技術外衣的治療,而有時候這對于老人是種折磨。大量數據證明,如果醫生能夠在最后病情不可逆的時候,勸說家屬用延緩痛苦的方法來對待,放棄生拉硬拽式的搶救,在老人離世之后,患者家屬患抑郁癥的比例會低很多;經過強力而非自然的搶救方式和死神做爭奪之后的離世,幾乎百分八十的患者家屬都會產生嚴重抑郁的狀況。

【四】老年是一場屠殺

現在的醫生總是擔心自己做得太少,而不是擔心自己做得太多。過多的搶救干預行為,對于家庭毀滅性的打擊往往會更大,然而沒有人愿意研究這件事。包括在美國在內,很少有醫生愿意研究老年病學,原先學這行的人大量的轉行,因為負責人們認為它不劃算,甚至連收支平衡都很難達到。全美有幾十家醫療中心縮減或關閉了老年病科室,大量老年病學專家流失。連阿圖自己去研究這件事的時候都發現能夠找到的資料和能夠談論這件事的人變得很少。

一般來說,當老年病的專家檢查一個老人的健康狀況的時候,首先是仔細地檢查腳。每年在美國有百分之六十的老人因為摔跤而離世。為什么老人的腳會出問題?人老了以后,無法彎腰夠到腳。不洗腳,代表著真正的疏忽和危險。很多老年人上身穿得整齊講究,但脫下鞋,你會發現他的腳很長時間都沒有洗過,生了腳疾。當腳疾被忽略時,如果老人摔一跤的話就很有可能引致死亡。在衰老之前,人們的健康狀況是相對穩定的,與健康相伴,生活愉快的行進,沒有任何問題。然而在某一天,疾病會突然襲擊,健康狀況會像推上滑雪口一樣迅速下滑。是的,老年不是一場戰斗,而是一場屠殺,而我們,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五】什么是好的養老院

在美國,有很多高齡老人試圖自己獨立生活,這些不服老的人們有的堅持自己開車,有的即使難以自理卻堅持不愿去養老院。1992年,阿圖妻子的姥姥愛麗絲84歲,她沒得過什么大病,也沒住過院。仍和朋友一起上健身房,自己購物、做家務。兒女為了她的生活方便,提出要她搬過來一起住,但她卻無意改變自助的獨居生活。然而不久后,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有次和家人去山間度假時,愛麗絲沒來吃午飯。家人在別人的屋子里找到了她;有一次她開車把油門當做剎車,所幸沖到籬笆墻上,被鄰居看見了。可是就算是這樣,她也不愿意妥協。直到有一天,愛麗絲雇了兩個人修剪院子里的樹并整理院子。她跟他們定了一個合理價格,但是工作完成后他們說她該給他們1000美元。她猶豫不決,在錢的問題上她很謹慎;但他們大聲嚷嚷并威脅她,被逼無奈下愛麗絲寫了支票,嚇的渾身發抖,同時也很尷尬。她沒跟任何人提起這件事。耽擱了一天,那兩人傍晚的時候又來了,要求她付更多的錢。她和他們爭論,但最后還是寫了支票,最終的總價是7000多美元。又一次,她一個字都沒吐露。然而,鄰居聽見愛麗絲家門口有人高聲喧嘩,叫來了警察。騙子被抓獲后,兒女很快提出陪愛麗絲一起去看看養老院。雖然只說去看看,但愛麗絲和兒女們都明白事態的發展。其實跟愛麗絲的想法一樣,很多老人不愿離開幾十年的家去養老院,就是害怕成為養老院的“犯人”。在美國,大多養老院的宗旨就是安全,護工們客客氣氣的照顧著你,不讓干這個,不讓干那個,唯一所能做的就是保障安全。當老人們進了養老院,當發現周圍的人都在等死,數著自己還有多少天時,她會無助、會害怕。沒有希望,與社會隔絕,這就是為什么老人極度反對去老人院的原因。

那么,養老院可不可以變得更好呢?

阿圖發現一個叫威爾遜的人,在她19歲那年,她的媽媽杰茜得了毀滅性的中風,但當時威爾遜沒有收入,除了療養院,杰茜別無去處。去后不久,杰茜不停地對她說,“帶我離開”。威爾遜不知所措,她與媽媽探討了很久老人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她心目中的關鍵詞是“家”。家是老人的優先順序中占主導地位的唯一地方,她可以決定怎么安排時間、怎么分享空間、怎么打理自己的物品。在家之外的地方,決定不了。這種自由的喪失是愛麗絲和杰茜這些老人最害怕的。

威爾遜考察了很多養老院后決定自己來發起改變。她和丈夫坐在餐桌邊勾畫新的老年之家。就這么一步一步規劃、建房、跟政府周旋,排除了所有障礙之后,在1983年,開辟了名叫帕克之地的專為老人設計的新型“輔助生活中心”。這里不是老人院,這里是家,需要的時候可以立即找到幫助人員,其他人進門必須敲門。自由度非常大。

如果你問萬一有老人躺在里邊一睡不醒怎么辦?而帕克之地的理念就是即便發生了這樣的事,那也是這個老人自己的選擇。

要允許老人冒一點的風險,因為這樣他起碼能有尊嚴的走完這段旅途。就是因為這種人文關懷,帕克之地到開業的時候幾乎瞬間就住滿了人,里面沒有一個人被稱為病人,他們都是房客,并被作為房客對待。生活滿意度一直都很高。帕克之地越做越大,直到被一個大機構收購,因為害怕風險,大機構又把它變回了傳統的老人院。令人欣慰的是,還有人沒有放棄探索。

一個叫托馬斯的醫生接任大通紀念療養院醫療主任一職。從第一天開始,他就感覺到療養院的生活和他理想的自給自足的獨立生活相差太遠??疾煲欢螘r間后,他發現療養院缺失的元素乃是生活本身,他決定試著注入一點活力。于是,他在大通紀念療養院引進了兩條狗,四只貓,一百只鳥,令人興奮的是,由此革命開始了。“我們認為不能說話的人開始說話了,”托馬斯說,“之前完全孤僻、不走動的人開始造訪護士站,說‘ 我帶狗出去散步 ’。”……所有的鳥都被居民收養了,他們給每只鳥取了名字。人們的眼里有了光亮,他們蘇醒了,活過來了!

威爾遜希望徹底取消療養院,托馬斯重建了療養院。但是他們追求的是同樣的理念:幫助處于獨立狀態的人們維持存在的價值。

【六】阿圖與父親最好的告別

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活的有價值,意味著沒有厭倦感,沒有孤獨感,也沒有無助感。當人們探索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別方式時,也引出了一個艱難的問題:什么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么時候應該放棄治療?

阿圖經過大量案例研究發現,經過放化療和過多醫療干預的患者壽命并沒有得到預期的延長,反而采用姑息療法的患者往往活得比放化療的患者更長。姑息療法與醫學搶救治療的優先順序正好相反,醫學搶救治療以治病為先,以延長壽命為先;而姑息治療則以病人的舒適度為先,根據病人身心情況來調整治療手段。很多人在進行化療以后身體和精神快速崩潰,醫學搶救治療的負面效果幾乎難以避免。

在阿圖的父親70歲出頭的時候,被檢查出脊髓長了腫瘤。阿圖立即找了兩位最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生咨詢,一位醫生提議盡快開刀把脊柱切開拿去腫瘤,并且告訴他們手術的代價是幾周之內可能四肢癱瘓,但沒有別的選擇。另一位醫生建議,應該等到阿圖的父親自己覺得情況不能忍受、想要考慮治療時才做手術。

醫生分三種類型,家長型、資訊型、解釋型。

第一個醫生就是家長型,以醫學權威來指示患者做決定,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醫患交往模式。資訊型就是醫生把所有數據和事實告訴患者,該怎么做由患者裁決。越來越多的醫生對病人的了解少之又少,而對科學的了解越來越多。事實上,這兩種類型的關系都不是人們想要的,我們既想了解信息,又需要掌握和裁決權,同時我們也需要指導。

阿圖認為,他和父親遇到的第二個醫生就是解釋型醫生,這種醫生的角色是幫助病人確定他們想要什么。解釋型醫生會詢問:“對你來說什么最重要?你有些什么擔心?”得到了答案之后,他們會告訴你哪種方法能幫助你實現優先目標。其實,這也是一種共同決策的模式。

于是阿圖跟父親商量,雖然查出了脊柱瘤,但依然可以自由的打網球、給自己的病人做手術。就這樣,這種相對健康的狀況保持了整整四年的時間。所有人都覺得這種幸福就像天上掉下來的一樣。而如果一開始就讓父親做了手術,那他可能早已癱瘓在床。

在長達四年的時間,阿圖的父親都開開心心的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直到有一天開始出現破綻——他打網球的時候,球拍開始從手里飛出去,手指的抓握能力喪失了。父親非常沮喪,他甚至不再喝酒了。阿圖隱約覺得,他們來到了岔道口。他曾目睹幾十位病人經過同樣的岔道口。嚴重的危機逼在眼前,艱難的談話總要開始:“爸爸……你覺得手術時間到了嗎? 如果情況惡化的話,你的目標是什么?為了阻止病情的惡化,你愿意做哪些取舍?“父親只說,“是該做手術了。我只希望,不要讓我太痛苦。“

阿圖尊重了父親的選擇,送他去做了手術。手術之后恢復得還不錯,又生活了好多年。直到最后病情到了不可逆的狀況,把父親接回了家,采用用了不讓父親痛苦的姑息療法。

當父親疼得厲害的時候,阿圖就幫他打嗎啡,如果還疼就再打。他帶著父親到院子里坐,一家人越來越珍惜最后相互陪伴的時間。有一天午后,阿圖聽到爸爸的呼吸聲越來越弱,直到悄聲無息。有一段時間他們覺得爸爸已經走了,過了一個多小時,他的眼睛睜開了,露出微笑,家人們坐在周圍聊著天。過了很長時間,真的沒聲音了,檢查后才發現,才知道爸爸真的走了。 ?

根據阿圖一家印度教的傳統,用火化的方法安葬了父親,把骨灰撒進了圣地恒河。儀式結束之后,阿圖按照習俗還得喝幾口恒河水。恒河水對于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來說是神圣的,但同時也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阿圖雖然已經預先服用了適當的抗生素,但后來還是得了賈第蟲。他覺得這樣的儀式把父親同比我們自身大得多的事物連結在了一起。這是一個完美的告別。

【七】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那些理由不僅僅是在生命的盡頭或者是生命衰弱時才變得緊要,而是在人的生命過程中都緊要。

無論什么時候身患重病,身體或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問題都是同樣的:你怎么理解當時情況及其潛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懼,哪些希望?你愿意犧牲什么,不愿意做哪些妥協?最有助于實現這一想法的行動方案是什么?

近幾十年,姑息醫療的誕生把這種思考帶入對垂死病人的護理中。生命是一條單行線,生老病死的進程不可逆。正是如此,末期病人和老人才會成為無效治療和精神照顧缺失的犧牲品。好在社會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亟待解決,我們正在為生命的末期關懷開辟安寧緩和醫療的新路徑。

我們相信,到那一天,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5月10日共讀內容:自序一介凡夫+第一章獨立:活到100歲的代價一、自讀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歡或者有感觸的語句)二、...
    潘少俠閱讀 639評論 0 0
  • 倒計時一個月,一個月后的今天,同一時刻我應該還在飛機上,一下班就得直奔機場,然后到云南轉機,度過難熬的一夜,凌晨再...
    留許多閱讀 223評論 0 0
  • 隱者之地,稱為隱世。本來冰冷的人心,因人與人之間的牽絆有了溫度。本因絕望而窒息的靈魂,在與你的相處中,這靈魂也終得...
    AU秋水詩韻閱讀 453評論 0 0
  • 我 幼時經常萌生,我,是誰,是何等物種,是誰將我帶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
    安靜的乖乖媽閱讀 236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