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肯亂講話,亂做決定,為什么不隨便說話呢?因為怕做不到。
如果不是各個方面都考慮周全,就隨意發言,很可能自取其辱,而且造成嚴重后果。
公元前468年,晉國出兵討伐鄭國。鄭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便派人到齊國求救。齊平公立即派大夫陳成子率兵前去救援,準備與晉軍交戰。
晉軍統帥荀瑤見齊軍軍容整齊,士氣高昂,不由得有些害怕,對左右的部將說:“齊軍軍容嚴整,戰斗力一定很強,我軍恐怕很難戰勝他們。”部將們也害怕和齊軍作戰,主張撤兵。
荀瑤一面準備撤兵,一面派一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挑撥說:“陳將軍,您是陳國的后代。陳國雖然是被楚所滅,但鄭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晉國這次出兵鄭國,其實是為陳國報仇呀!”陳成子冷冷地說:“我現在是齊國大將,奉大王命令來救援鄭國,你告訴荀瑤,讓他別再白費苦心了!”
晉軍使者走后,一個名叫荀寅的部將來向陳成子報告:“我聽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向我軍發動襲擊,只怕我們打不過他們,我們趕快撤兵吧!”陳成子嚴厲地說:“兩軍即將交鋒,你卻在這里胡說!你知道敵人的兵力部署、作戰方略、軍隊士氣嗎?”
“不知道!”荀寅說。
“既然你什么都不知道,僅憑道聽途說,就長敵人的威風,滅自己的志氣,真是太讓我失望了!”陳成子大聲訓斥荀寅。
荀寅聽了這句話,深受啟發,說:“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各個方面都應考慮周到,而我卻一問三不知,怎能不碰壁呢?”
所幸荀寅僅是一個部將,且陳成子作為大將,頭腦清醒,沒有被部將左右,所以后果并不嚴重。而下面一個例子,隨便說話直接導致己方不戰而敗。
公元前562年,晉悼公出兵進攻鄭國,秦景公受鄭國之邀,出兵救鄭,在櫟地大敗晉國軍隊,于是秦、晉兩國結下了深怨。三年后,晉悼公為雪洗當年恥辱,聯合了齊、魯、宋、衛、鄭等十二國一起出兵征討秦國。晉軍的大將軍荀偃擔任統帥,指揮全軍。
聯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由十幾個國家拼湊而成,人心不齊。隊伍到了涇水邊,各國軍隊都持觀望態度,不肯首先渡河。荀偃不由得十分著急。秦景公派人到涇水上游放毒,聯軍中不少士兵飲用后毒發身亡。一時間,聯軍人心惶惶,不敢輕舉妄動。
鄭國的公子嬌不愿意在此停留,命令部隊開拔,大軍在械林安營。荀偃原以為十二國軍隊聲勢逼人,秦國必定會來求和。沒想到秦國早已知道聯軍軍心不齊,毫不害怕,更別說求和了。
荀偃十分惱火,立即頒布軍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本褪钦f雞一叫就開始行動,填掉水井,夷平爐灶,全軍都看我的馬頭所向行事,我到哪兒,全軍也到哪兒。
不料,晉國下軍元帥欒黡對荀偃的專權非常不滿,氣呼呼地說:“憑什么要聽他的?沒門兒!他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說完,率領本部人馬回晉國去了。
這下,全軍大亂。荀偃仰天長嘆道:“命令下得過分,是我的錯,軍令如山,收也收不回了。命令既然不能執行,兩軍交戰,必敗無疑!”他只得宣布:“全軍撤回!”
荀偃對軍隊內部矛盾估計不足,不符合實際地要求部下“馬首是瞻”,結果指揮了一場“不戰而敗”的戰爭。
這就是為什么,責任越大,越謹言慎行。
這句話的解釋我參考了南老的《論語別裁》
如果喜歡論語,可以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