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芮成鋼,一直是比較喜歡的,他的訪談類節目,問題往往直接而恰到好處的尖銳,直指事件的核心所在;而他所關注的重點,亦是全球經濟、政治發展的重心所在。所以,他的《虛實之間》便自然而然的成為我收入囊中的第四本名人暢銷書。而尚在幾年前,對于所謂的名人出書我還是頗為不屑的。
遙想年少時,看過的第一本課外書是成人版的《一千零一夜》,懵懂年幼的我對于書中的描寫大都是一知半解的,但這部經典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卻也為我打開了通往文學殿堂的大門。從此,古今中外各位文學大師的佳作便成為我的座上賓,成為我人生成長中最好的陪伴者與傾聽者,為我帶來心靈的撫慰與精神的寄托。
在習慣了大師級別的水準之后,在愛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于人性的剖析、拷問以及他文字中的糾纏、幽默和偉大之后,很多其它的書已經難以入眼了,而所謂的社會名人寫書,在我認為不過是他們在為自己鍍金罷了,其文學價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沒有太多的閱讀的必要。
在去書店的時候,偶爾在暢銷書架上看到了白巖松的《你幸福嗎?》,不過隨手一翻,卻被里面的內容所吸引。買回家來,迫不及待的打開,300多頁的書,一氣看完。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直白的敘述;沒有矯揉造作的虛構情節,只有內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作者并沒有想要通過這一本書來展示或者炫耀什么,他只是簡簡單單的把在他的位置上所看到所聽到所經歷過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與讀者分享: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一件事、一群人;只是要告訴讀者,某一件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某一件事情的背后還有著諸多不可言說的故事。
自此,雖然對于名人出書的現象依然持保留態度,但對于他們的書也不再一味的排斥。于是,便陸續的買了白巖松的《痛并快樂著》、柴靜的《看見》,以及芮成鋼的《虛實之間》。而在看過了《虛實之間》之后,我對于名人出書,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
生命有限,人的空間和能力亦是有限的,這一世,一個人不可能將所有的喜怒哀樂都體味一遍,也不可能親自嘗試生活中的所有角色。縱使天生聰穎,可經歷的局限性依然會將思想固定在一定的水平和局限之內,想要對生命有更深的認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別人的經歷和思想便成了我們最好的參考。諸如白巖松、柴靜、芮成鋼等人,他們是社會名人,走在路上,十有八九會被人認出,但同時他們也是新聞工作者、社會工作者。他們的工作性質,注定了能夠接觸更多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接觸不到的人物和事件。我們不能要求他們的分析就必須要高于別人,但是視野的開闊卻讓他們看待問題有了更多的角度。
一如4·21雅安地震。彼時,我便在成都,親身感受過地震時的生死瞬間之后,便有心去到雅安看一看,只是諸多原因不能成行,頗為遺憾。媒體的報道讓我對地震有了一些了解,而柴靜在《看見》中對于兩次四川地震后赴災區采訪的描述,卻讓我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災區的老人孩子面對巨大災難的無助與堅強;即使是國家性的救援,亦有著許多無可奈何之處;災后幾年,失去了媒體的持續關注之后,震后的人們又是一種怎樣的生存狀況?……
說句實話,即使當時我去了雅安,也不過是對地震所造成的災難多一點直接的認知罷了,并不能如柴靜等人一般對災區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這便是因為所站角度的不同,讓我的認知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地震如此,對于其它問題亦是如此。而透過社會名人的視角,普通人也便能夠換一個角度,站在他們的高度上,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客觀全面的了解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社會。
在網絡空前普及的現代,雖然獲知名人言論是一件異常簡單的事情,但在他們的書中,卻能夠更加明確詳細的闡述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所思所想。由此,對于社會名人出書,我并不見得會持支持的態度,卻也熱烈的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好的真誠的作品。當然,對于那些濫竽充數的名人出書,我還是會對他們投去不屑的一瞥的。
作者有話說:
這幾年,陸續買了幾本央視主持人的書,白巖松、柴靜、芮成鋼、水均益。只有水均益的書是不喜歡的,而其他幾人的文字,帶給我不一樣的觀察角度,也為我打開了另一個“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