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預測究竟有多不靠譜?舉例說明
悉尼歌劇院原計劃造價700萬澳元,在1963年年初開放。最終它的開放晚了10年,雖然規模比原先的設計小,卻花費了近1.04億澳元。
據《騰訊傳》,2000年,馬化騰帶著騰訊尋求融資,卻四下碰壁,就要山窮水盡。馬化騰、曾李青等人分別找了搜狐、新浪、雅虎中國、金蝶、聯想集團,來為騰訊尋找融資,但均被拒絕。到2000年第四季度,騰訊注冊用戶可能在半年內突破1億,可全中國沒有一個人愿意買它的股份,沒有人意識到騰訊的流量資產將變得有多重要。2004騰訊上市,發行價3.7港元,2021年騰訊的最高股價為773.9港元。
2020年底國內排名前十的證券機構都紛紛舉辦年終業績發布會,并預測2021年一季度年市場仍然會維持牛市,至于二季度還是三季度轉向各有說法,然而事實是,2021年一季度剛開始市場就爆發了狂跌。此時,當初的預測已經無人關心了,證券分析師們開始對市場做各種解讀,故事合情合理、有理有據。
猜測(我不知道但別人可能知道的事情)與預測(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是同一回事
為什么預測?常不靠譜?類還是會不停預測?
因為我們需要安全感,預測讓我們把不確定的未來看做是確定的,可把控的,就像在真空中抓緊一個物體。
其次,我們體內有一種維護自我評價的東西。我們把成功歸因于能力,把失敗歸因于在我們控制之外的事物,比如隨機性。對好結果我們感到有功勞,對壞結果卻不感到有責任。
即使我們一再預測錯誤,但仍然會繼續編造故事,不停的預測下去。但我們可以對小概率的黑天鵝事件加以重視。
對待未來,除了預測,更靠譜的做法應該是?
1、不要聚焦,集中在一個點或某種框架中思考問題,而是要思想開放的發散性思考。
2、將意外事件考慮到計劃之中。比如,大多數延遲和超額預算來自不被計劃考慮的意外因素,也就是說,它們出于模型之外,比如罷工、斷電、車禍、壞天氣或者火星人入侵的謠言。
3、不去預測未來,或者像塞內加假設壞事情都已經發生。關注自己的成長,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反脆弱屬性的人。
印象深刻的?句話是哪句話?
對許多人而言,知識的強大作用在于制造自信,而不是提高能力。
請記住,我們把思想當作財產,所以很難舍棄它們。
很簡單,因變化而需要知識的領域通常是沒有專家的,而不變的領域似乎會有專家。
真正的智者是那些知道自己不能預測未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