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訓練飛行員的教官回憶:「在很多情況下,我會稱贊飛行員利落地執(zhí)行了一些困難的操作,但是下一次他們再做同樣動作時,通常會更糟。另一方面,我常常透過耳機罵他們做的一塌糊涂,但一般來說,他下一次會做得比較好」。于是這位教官推論——懲罰比獎勵有效。
教官的觀察完全正確,當他獎勵一個行為,下次這個行為就做的比較糟,而懲罰后,下次就會有進步。但是他的推論完全錯了!
他觀察到的現(xiàn)象,被科學家稱為「回歸平均值」(regression to the mean)。飛行員的表現(xiàn),會有一些隨機的變動。當教官夸獎一個飛行員,一定是這個飛行員的表現(xiàn)優(yōu)于以往,但是飛行員那一次可能正好是運氣好,表現(xiàn)的特別好,不管他事后有沒有被稱贊,下一次最有可能回到他平常的表現(xiàn)程度。同樣,這個飛行員的表現(xiàn)比平常差時被教官罵,下一次不管有沒有被罵,他都很可能會進步,回到他原來的水平。這個教官用因果關系去解釋不可避免的隨機變動,得出荒謬的結論。
人類天性喜歡有因果關系的故事,哪怕某些改變毫無因果關系,我們也能自圓其說,且毫未意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生活中,每天都在發(fā)生這樣的錯誤。跳水比賽中,播音員評論:「挪威選手第一次跳得很好,他會緊張,希望能保護既有的領先,他這次可能會表現(xiàn)比較差」,或是「瑞典選手第一次跳得不好,現(xiàn)在他知道反正也沒什么可損失了,他會放松,這會幫助他這次進步」。播音員無意識中編造了沒有證據(jù)的因果故事,聽眾也欣然接受。
現(xiàn)在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小孩在一次考的特別好后成績下降,你會如何去解釋這種現(xiàn)象?正確的做法是,考慮「回歸平均值」這一因素,排除到不需要因果解釋的變化,否則我們會再一次做出錯誤的因果推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