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十一《非暴力溝通訓練營》12.15D5C5
? ? ? ? ? ? ?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
今天是第五天, 我用了這句話‘’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來做標題,希望你遇不平之事,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忍讓,多一分示弱。也許我們都經歷過被批評,偶爾會反抗,會憤憤不平, 偶爾也會不了了之。 都記得那句話‘’還不是為你好‘’, 從小到大被批評的案例不勝枚舉, 想來想去,這么多年,早已經習慣了。 謝謝你的批評,下次我會多多注意。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提示到,對方的言行也許和我們感受相關,但并非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的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對,感受的根源來自于我們自身的需求。
文章開篇說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第一種是 Blaming ourselves; 第二種是 Blaming others ;第三種是sensing our own feelings and needs;第四種是sensing others' feelings and needs.
咦?你看到這里不是說,非暴力溝通不是交待說不要指責嘛? 對,那是表達想法的指責,也沒說要你說出感受的時候來指責對方吶。(望你不要誤讀)
職場里,誰都懂得一個詞明哲保身。 沒事誰誰愛批評人,愛指責人,說你這這做的不好,你那那做的不行,都需要修改,需要重做。 ?能說這樣話的人要么是你直線領導,要么就抽風了。 ?對于你這樣一個rookie,吵你還不是為了你好,拔苗一樣地成長,你要始終相信尤其是大企業里能把你拔苗一樣地成長,最終都是委以重任。 所以吶,看待批評,能讓你看到成長的空間,好讓你做足充分的努力準備。
回到文章中來,對于談到非暴力溝通的第三要素是感受 ,那么什么是感受的根源呢? 剛才提到說來自于自身的需求。 那麼面對聽到不中聽的話或者一次傷害的時候通常會有四種反應,那么四種反應究竟如何呢? 顯然后兩種更好 ,前兩者責怪自己和責怪別人都比較容易帶來暴力的情緒,都會讓我們溝通變得很暴力。而后兩者,當我去體會感受的時候,當你覺得孤獨,那好,請問你是什么樣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你最好別回來,你怎么樣怎么樣……這是指責,而并非需求。這種指責根本與需求無關。 ……
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 第三階段 生活的主人。
就像幾十歲的人依然在淪為情感的奴隸, 他總覺得這事不得不做,那事不該不做 ,或者被迫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 ,這就是情緒處于壓抑的狀態。
第二階段的面目可憎,就會學會推卸責任, 常把‘’it's none of my business. "掛在嘴邊 ?, 不參與,不打聽,不過問的處世態度。 ?
這兩個階段剛好按樊登老師講得就好像是孔子說的,過猶不及,的這兩個階段,那么第三個階段就是 中庸之道。當你能夠成為生活的主人的時候自然就能夠成為情緒的主人。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映常常是申辯或是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文中恰如其分的解決爭吵的辦法就是‘’你們現在需要什么?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你們希望對方做什么?’’仔細想起來 這兩句問答特別好。
特別地,NVC把需求看做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而不是某種具體的行為。
若是你懂了,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若為此,你要做出適當的反駁的話,我建議你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今天公司推了一個類公益宣傳片,當然暗含著公司的廣告, 全國各地的同事都在轉發,當然這個宣傳片確實拍的不錯, 總部的領導不知什么地原因 ,可能是錯誤地提前放出,招致大量地轉發擴散。當然我還外加評論地轉發了‘’每當我們鼓起勇氣做出選擇的時候,總有人會理解我們,每當我們需要被理解和幫助的時候,總有人會支持我們。 勇敢做自己‘’
過午的時候,‘’某領導的助理說要求把發過推廣的刪除,因為總部本打算年前的幾天再推出這個片子,不料提前擴散‘’ ? 然后某領導助理還特意@我刪除朋友圈的內容,然后我就默默地刪了。 因為她曬出了J總的微信聊天記錄,請大家刪除。 ?對, 我當時只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又讓人穿小鞋呢? 于是就刪了。刪后,有同事看不慣地打來了電話,說‘’我被現實打敗了, 人家是領導的紅人, 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頭, 小心你的KPI,分分鐘敢開除你的這種‘’
后來,我仔細想了想,‘’不去爭,才是事實‘,盡管我曾誤言誤語說過那個領導助理的不好,工作中也有過爭執, 她也在人事領導面前黑過我,也奪取過屬于我應有的權利’’
這些,我從來都沒有去過問,而是慢慢地看淡。
終于,我明白了一件事, ‘’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好比今天,讓我刪朋友圈我就刪唄, 她怎么不讓她領導刪? 她怎么就會欺負我? 我怎么就這么好欺負? 要是跟她一般見識,那就沒得說下去了。 當然,我欣賞她的工作能力, 認可她的工作態度是真,這種因公報私,我第一次感覺到這么怕。因為不想再一次被人烙下把柄,說閑話。
也許你們看到VCR后沒反應,但是確實晚上已經有了數億的點擊率,你們僅僅當成公益宣傳而已。
好比,你會見到12.23號的《擺渡人》,不好意思,我司真的在那里打了十足的廣告。
公司也沒送我票,朋友圈里同事們炸開了鍋。紛紛嚷嚷著要去看,算了大不了到時加我一個票錢,畢竟小說那么出名,弄個出名的同名電影,搞點票房應該不成問題。
批評的話語,聽得進去的都是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