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到了一個新的城市,忙碌奔波之余,總是想起故鄉。
那就容我今天好好矯情一番吧。
嚴格說來,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祖籍山西,生長于陜西,姥姥家黑龍江,濟南上大學,武漢讀研。人們總把自己求學工作多年的城市稱為“半個故鄉”,姥姥家的親戚也稱呼我為“半個東北人”,想來我這一個人是不夠分啦。
哎,可是總歸在西安呆的時間最長,總把那里當作故鄉啊。
(二)
游子在外漂泊的心情是敏感的,一切與故鄉有關的線索都能勾起回憶。
于我而言,陜西面館,甚至放大到北方面食,都成了日夜思念的美味,以前在北方的時候可從不覺得。
小時候吃面,吃家里的最多,因為媽媽做手搟面的功夫了得,爸爸又學了山西刀削面那一套。所以我家吃飯相當規律,由媽媽規劃節奏——一三五主食米飯,二四主食面條,周末不限制。
那時候隔天見“面”,沒覺得多好吃過,幾天不吃也不會多期待。
可是自從大學離家,總覺得陜西之外的城市做面不正宗,到了南方更是難覓面食知音,便總是期待那些噴香美味的面條了——手工的筋道寬面條,白嫩爽滑,配上豐富的臊子、濃墨重彩的油潑辣子和岐山醋,學白嘉軒那樣“圪蹴”著大快朵頤,最是老陜的享受。
(三)
也許是受影視作品的影響,現在每每想到西安,總是月光下的古城墻,配上一個大氣典雅的名字“長安”。
喜歡中秋節時望月。“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故鄉的你,也和我望的是同一輪月亮吧?在那個還提著紅燈籠和小伙伴玩鬧的年紀,那個癡癡望月的小女孩,竟已長這么大了。
總是記得這樣一幅場景。大學的時候,我坐火車回家,到西安站時早上六點多,車站對面有城墻一樣的建筑。天如往常一樣灰蒙蒙的,停車場的老大爺坐在小馬扎上,旁邊放著一杯茶水,收音機里吼出激越的秦腔聲。心里有個聲音頓時告訴我:回家了,旅途的奔波勞頓都可安心放下,接受故鄉的懷抱吧。
(四)
回山西老家的次數很少,印象也不多,只記得那時的果樹、小溪和窯洞,以及好吃的炒餅。真想有時間再回去看看。
(五)
黑龍江姥姥家,是我又一個故鄉。那是烏蘇里江旁的小鎮虎林,距離珍寶島很近。上了些年齡的人都知道珍寶島的故事。
印象里有幾個寒暑假都是在虎林度過的。去過地圖上那么東那么北的地方,才會發現,原來各個地方的天是不一樣的。虎林夏天3點多就天亮了,晚上6點多天就黑了,冬天天黑的更早。白天“僅有的”幾個小時里面,光線也很特殊。但具體哪里特殊,我又說不上來。傍晚的云霞,是見也沒見過的瑰麗。
東北好吃的很多,鍋包肉、酸菜豬肉燉粉條、地三鮮等等,主要特點是分量足、實在。
每次遇見一個東北人,都感覺特別親切,仿佛我了解他們所有的性格特點,笑點、怒點、爆點,交往起來絕不會整那么多虛的。
(六)
山東是另一個故鄉。
同為北方省份,我對山東適應得很好。大學四年,去了濟南、曲阜、泰安、青島、煙臺、威海。山東人豪爽、樸實又努力。奇怪的是,明明他們普通話相對于其他省份來說很標準了,但我還是能分辨出山東口音,甚至區分山東不同地區的口音……
懷念山東,很大程度上是在懷念大學時光。也很奇怪,明明不是無憂無慮的一段,想起來卻還是很自由很快樂。那時候的周末,和舍友去逛街,大街小巷地玩。那時候聽了很喜歡的選修課,很難忘懷。還有宿舍門前的一條寬闊馬路,兩邊的蔥郁樹木隆起了華蓋,四季變換不同的色彩。
(七)
武漢,算是我長時間呆過的第一個南方城市,其實很多人也不覺得武漢是南方啦。
沒吃慣武漢的堿面條,沒適應武漢的潮濕氣候,但是很愛武漢的周黑鴨!因為它不僅好吃,而且實在是饋贈佳品!每次給朋友準備禮物,省去挑選的麻煩,它在地鐵火車站的超密集布局又可以節省時間,朋友們大多也都非常喜歡。
在武漢嘗試了太多以前未曾戀上的食物:小龍蝦、豬肚雞、湖南菜、牛蛙、米粑,還有,上了癮再也戒不掉的——一點點!現在每到一個新城市,我都要瘋狂尋覓一點點!
(八)
忙忙忙,是長大之后逃不掉的生活。
既然逃不掉,就換一種心情,開心地去做。
論文里讀到,懷舊可以提升安全感,讓人放松。
我信,也喜歡懷舊。這也說明,不再是小孩子了吧。
(九)
抬頭,今夜的天空霧蒙蒙的,看不見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