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產品思維30講(20180320 第1-5講)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這幾講內容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 產品能力就是訓練一個人,判斷信息,抓住要點,整合有限的資源,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交付一種確定性),并獲得回報
- 產品判斷和思考的框架:最外層是感知層、第二層是角色框架層(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馴化)、第三次是資源結構層、第四層是人的能力圈、第五層是人的內核(就是人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
- 一個人為什么要奔波,為什么焦慮。。。,其實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他的存在感沒有被滿足
- 人滿足了,能力圈就不會擴充,人是很難突破自我的,你明確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存在,就會讓自己不斷改變能力圈,改變資源,甚至改變自己外在的樣子。更深層次的讓一個人保持變化的動力,在于你們能否在一起擁抱不確定、擁抱變化,在變化中成熟與適配,才是更關鍵的東西。做「對自己為什么而存在的認知比較恒定」的人。
- 用戶情緒就是底層操作系統,后天學習的東西就像是APP一樣,最基礎的生物情緒有「愉悅、不爽、憤怒和恐懼」
- 愉悅就是被滿足,一種繃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滿足,就叫「爽」。滿足是度量產品、人與人關系的刻度。可以用「滿足、愉悅、不爽」來探索自己,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天分。你靠什么滿足自己,就會成為他的樣子;什么東西持續滿足你,那什么東西永遠讓你不爽,這就是你的命運
- 憤怒本質上是恐懼,恐懼是邊界,是動力,甚至比愉悅的動力更強大。恐懼是痛點,要么做一個讓人愉悅到暴爽的產品,要么做一個可以幫人抵御恐懼的產品。如何找到產品的接入點,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直面恐懼
- 好銷售擅長打破防御,在人意識清醒的情況下說服用戶。好的產品經理則是根本不讓用戶引發意識,啟動防御,意識即防御。一個產品要做到的就是用戶潛意識下的選擇,比如熟悉的感覺。潛意識一方面是由童年時候被灌輸形成的,另一種是可以通過催眠改變的,催眠就是「繞過防御」,重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催眠。群體的潛意識,就是集體人格,有相似的觀念,被類似的觀念束縛。
- 要做一個擁有大量用戶的產品經理,你會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2.與現實的聯系】(與你的現實之間有什么聯系?) *
- 產品就是「整合資源交付一種確定性,并獲得回報」,這個定義太贊了。產品判斷思考的五個框架,也很到位,比如微信APP這個產品,他的UI 就是感知層,角色框架層其實就是產品里面這些用戶作為溝通者時候的角色定位,資源結構層就會涉及用戶溝通所要用到的資源,比如文字、語音文件等等;能力圈就是微信APP應該要提供的能力;而最核心的是內核,微信這個APP自身的定位是什么,連接一切。
- 用戶的情緒就是底層系統,這個形容的好,再抽象成愉悅和恐懼,我想大部分產品一定都是這兩者的總結。比如微信,聊天起來及時溝通很爽,恐懼的是什么呢,恐懼的是大家都在用,你不用就會斷掉和大家的聯系,被社會孤立,太可怕了
- 好的銷售這段,我想起了原來的老大哥,溝通的方式,永遠是像你灌輸他的意識、他的世界觀和想法,這些想法聽起來都是對的,但是我沒法接受,因為我內心自然已經有了防御,在溝通的時候就有了。
【3.啟發和收獲】給你帶來了哪些啟發和收獲?*
- 這幾講其實都在強調,人就是產品,產品就是人,完全可以用產品的思維框架,來思考分析一個人的五個層次。我們的感知層,就是我們的形象外表,我們的角色框架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些角色,比如員工、父親、兒子等等;我們的資源結構,比如人脈、甚至是身高體重等等;我們的能力圈,比如我們會做什么,我們擅長什么;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想清楚,『我們為什么存在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如何存在。
- 馬上接下來講了怎么弄清楚自己的存在感呢?什么事情讓你愉悅,讓你一直都很爽,每天做都不膩;什么事情讓你感到恐懼、憤怒等等。前者是你的存在,后者是你的命運
- 改變自己就是要「直面恐懼」,怎么直面恐懼?童年我們無法改變了,用催眠的方式「繞過防御」,尊重「人欲即天理」,讓恐懼成為自己的動力。這部分跟《原則》里面瑞·達里奧說的有點類似,「面對現實,擁抱現實」。
【4.行動和改變】你可以做出哪些行動來改變你的現實生活?*
- 思考自己為什么存在,什么時候自己好開好開心的,比如跟女兒膩歪的時候,比如感受到別人的體貼的時候;而什么樣的事情,讓自己感到憤怒,比如對細節的不尊重,比如不愛干凈
- 參照這五個層次,設計自己的人生,設計自己的外表,以及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想要鍛煉的能力圈
- 接下里要做的產品中,充分考慮這五個層次,考慮愉悅和恐懼的原則。一個「冥想」類的產品,應該要怎么讓用戶感到「不每天打開不行」,感到「爽」,要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