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憋在心里,不吐不快。上個月在語文濕地徐水年會看到了王君老師的公開課《寫作與負能量》,雖無具體教學內容,但能讓人獲得精神上的頓悟。寫作之于每個人,不是為寫而寫,應是隨心而寫,今天我就隨我自己的心,發發牢騷,釋放一下心中的負能量。
每個人都清楚,旅游,應該是一件愉悅身心的事,但是跟團游,大家懂得,將不同的人硬組到一起,有時候是會起一些摩擦,成年人當然會相互理解和尊重,大不了就是各玩各的,不需要任何交流。但當團里出現了那么幾個熊孩子之后,你會發現,成年人的理解和尊重用在小孩子身上反而會讓他們得寸進尺,你的忍耐反而是傷害自己心境的一把利劍。今天的我,忍受了后座男孩半天的“背部按摩”,實在忍受不了的我和我的小伙伴換了座位;過了很久,當導游為大家介紹翡翠時,還是同一個興奮的男孩子,站在我倆的座位中央,大聲吵嚷,我又忍受了他的“口水洗禮”;最后,則是辦房卡時,又是同一個男孩子,和他一起來的小伙伴追逐打鬧,在我正排隊與友交談時撞了我跑走。有句老話說:“事不過三。”實在是不想再當“忍者神龜”的我在很多人的面前,在人來人往的酒店大廳沖他的背影嚷到:“能不能看下路啊!”
生氣是絕對的,但更讓我心塞的是,我的朋友并不理解我的行為,她對我說你的脾氣見長,何必跟小孩子計較。聽到這種話,頓時感到心上中了一箭,不跟小孩子計較,這并不是他可以肆無忌憚的理由。是,我并不想跟小孩子計較,為什么,因為他聽不明白,無法正常交流。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提醒孩子,無論是車上還是在酒店大廳,你要教給孩子什么叫顧及他人的感受,而不是理所應當地認為大人不應該跟小孩子計較,小孩子不懂事嘛,你怎么這么小氣啊。對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家教,我就可以果斷地得出一個結論,這樣的孩子未來不會有太大的發展,至少他的路不會走的很順。這不是詛咒,這是現實。家長不教給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社會的潛規則,那么當他走入社會之后,甚至還沒走入社會時,會有別人教他,但方式一定不是家長的溫柔以待,對他來說,這會是他在慘痛的體驗和教訓之后得到的本應早早就融入骨子里的“人”的素養。
我只有二十來歲,剛參加工作,也是父母掌心的寶,你讓這樣的我去一而再再而三地體諒一個得寸進尺的“熊孩子”,很抱歉,我做不到。我看到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大概意思是一個人的成熟并不是他變得更加寬容,而是他知道不應該為不相干的人生氣。現在的我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本應輕松無事、快快樂樂的行程被一個男孩子攪亂,在知道是不相干的人的情況下我還是生氣了,這是我的不對,我應自我檢討。但我檢討的不是我跟一個孩子計較了,而是我不應因為不相干的人影響了我的好心情,甚至因為他在心底郁悶了很長時間,這才是我要檢討的。
但你說家長一點都沒管嗎?并不是。在車上熊孩子給我做了很長一段時間“背部按摩”之后,我委婉地與友交談,說明天一定要換個座位。家長聽到了我說的話,惡狠狠地說了熊孩子幾句,還打了他一下,這下可好,家長走了個過場之后又倒頭睡了,但是這熊孩子因此“恨”上了我,“按摩”的頻率、力度均有增加,迫不得已,小伙伴體諒我,主動與我換了座位,我不得不感嘆她真是一個很能忍的女生。從始至終,家長只管過這一次,而且方式之激進其實就是做給我看的,還造成了反效果。我也不多加理會,甚至還惡毒地想,這個男孩子最好一輩子都這樣,總會有厲害的人來“教給”他做人的道理,以父母絕不期望的方式。
還有,去泡溫泉坐電梯時我還與友爭論,她認為我應息事寧人。但我認為,本來在這個團里我們兩個女生就是隱性的“弱勢團體”,什么都是最后一個,如果有些事你還繼續忍耐那就會讓人覺得你好欺負,更加不重視你的需求。女生在外面不厲害點怎么保護好自己呢?!友沒有回話。
旅游遇到這種糟心事,誰都不想。但是請不要再跟我說別跟小孩子計較,他不懂事。我不吃這一套。再說了,人家自己還是個寶寶呢,真心做不到。言盡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