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的雨天特別多,自進入2019年以來,淅淅瀝瀝的小雨不停歇。街上盡是花花綠綠傘的世界。當然也有不打傘(打傘是北方的說法,南方一般稱之為撐傘)的,喜歡雨天在街上奔跑。 我就屬于那些不怎么愛打傘的,寧可淋濕也不愛打傘。
或許是一種習慣,在農村曾經勞作的習慣。對于田間辛苦勞作的農民而言,尤其在多雨的春季,忙著播種的農民是不會打著傘干農活。總不會有人一只手打傘,一只手去插秧,拔草。一般都喜歡穿蓑衣或者雨披,沒有人打傘。到了大夏天,日頭暴曬,也沒看到過哪個農民或茶農打著傘干活,無非是多了一定草帽或在脖子里圍了一條毛巾。無論是雨天還是大夏天,一旦干活,傘就靠邊站。傘對于辛苦勞作的農民而言,幾乎是一種奢侈品,一種閑暇時的點綴品。
說起傘,據說是公輸班(魯班)的媳婦云氏出的創意,魯班發明。這也是民間傳說,至于真假也無人考證。但不可否認的是傘是我國首創。《孔子家語》中說:“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傾蓋而語。”這里的“蓋”就是指“傘”。《史記·五帝紀》記有與傘同類的雨具,可見傘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了。最早稱傘為“華蓋”,唐朝李延壽寫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為傘定名。
傘,如今傘的品種多種多樣,三折傘,二折傘,自動傘。打傘屬于悠閑一族,城市人的品味,但如今的人卻是那么匆忙,撐著傘也幾乎是目不斜視穿行在街頭巷尾。如果下點小雨,打著一把傘,徜徉在街頭,看著身邊走過的人群。可惜現在幾乎看不到油紙傘,那有著千年歷史積淀的油紙傘,撐著油紙傘,慢慢地走在小巷,要不然戴望舒也不會遇到一位像丁香一樣的女子,也不會寫下那美麗的詩句。亦或是走在山間小路,打著傘看著細雨下朦朧的山景,也是別有風情。尤其對于戀愛中的男男女女而言,傘下無疑就是一個小小的兩人世界。肩并肩,在街道上散步,慢慢走著人生路,傘就是一個小小的避風港。
如今有了天氣預報,一旦預報說有雨,出門備傘。但很多時候天氣預報并不準確,每逢拿了傘卻沒下雨,人們就會懊惱,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沒下雨,就會把傘遺忘。有時沒拿傘,卻突然下雨了,那個狼狽和埋怨越發厲害。
傘只能借,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傘是不能送。尤其是兄弟朋友之間沒有送傘的,傘的諧音“散”。但是很多單位發放小禮物時為了利用傘的移動廣告效應,很多時候都會送傘。以前在上海的地鐵站、公交車上有很多的“公益”傘,可到最后傘都到市民自己家里去了。一把小小的傘竟然反映了市民的素質。民間這種諧音的禮尚往來尤其多,有時不注意就莫名其妙地得罪人,防不勝防。
暑假在德國自駕游時,看到很多不同于國內的景象。下雨天,德國人竟然都不打傘,哪怕是下大雨,騎車的照樣騎行,走路的要么在建筑物下躲雨,要么帶上帽子奔跑。打不打傘竟然成了區分本地人和國外人的標志!
雨還在下,我依舊不喜歡打傘的感覺,只要有帽子戴在頭上,似乎就沒有了那雨絲的侵擾,沒有傘的遮蔽,似乎更加顯得自由。那些淅淅瀝瀝的小雨只能在街道上留下潤濕的色彩,飄落的梧桐樹葉在街道上傾訴它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