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微信公共號: L先生的貓】
http://mp.weixin.qq.com/s/bEMaUgGJcyOGRw2vw45YwA
1. 兩種心態
-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會把所有的困難都視為挑戰,樂于尋找新的解決方式,喜歡試錯,渴望更高的挑戰。對他們來說,失敗是一個好東西,因為可以發現自己哪里不夠好,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
- 而擁有「固定心態」的人,會認為,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就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自己不能犯錯,只能一直對下去。如果犯錯了,自己的光環就會被打破,影響力會減弱。他們不再敢行動和嘗試,因為做了可能會錯,但不做一定不會錯。
兩者的區別在于一個接受失敗,不怕犯錯,而另一個不敢犯錯,過于在意外界的評價。
2. 固定心態的缺點
「固定心態」或許會在短期幫助你避開一些困境——比如,將你不擅長的事務交給別人去做,可以讓自己的業績更出色一點。但長期來看,對你的發展是不利的。
為什么呢?因為隨著你工作年限的增長、職位的提升,你接觸到的工作,涉及的領域,是越來越趨于交叉和重合的。越往下,分工越細;越往上,你需要懂的知識越全面,對技能和溝通的要求也越高。
你沒辦法始終把不熟悉的事情交給別人,否則就永遠當不成一個管理者。
只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能力才是最有用的,沒有當過管理者,但是發現了大多數管理者比普通員工花在學習的時間上更多。
我覺得只有有著這樣不斷學習能力的人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高管,同樣的,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有能力的高管,你必須不斷的學習,聽起來像個一個循環,但“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不斷積累后就能進入那個循環。
之前在L先生的小密圈里看到這樣一個提問:
作為一個資歷比較新的管理者,招聘了比自己能力強的新人如何駕馭?
答:讓他心服,讓他知道,你是有他比不上的地方的,他跟著你是能學到東西的。【具體的就不貼出來了】
我覺得作為一個上級一定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各個方面的,眼界、想法和經驗特別重要,在員工詢問你問題,尋求幫助的時候,能拿出解決方案或者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讓別人心服口服。
3. 兩種心態的誤解
很多人對這兩種心態,有另一種誤解,就是認為它們跟性格綁定。其實不是的。
每個人在其職業生涯中的不同時期,心態都有可能變化。比如,當你剛入職的時候,你的自信心可能會弱一些,可能會更傾向于不犯錯、表現出最好的自己,擔心影響自己的升遷;而當你成為團隊的中流砥柱的時候,隨著自信心和話語權的提升,你也許就不會對「犯錯」過分介意——因為它已經無損你的威望。
當然,這也因人而異。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企業高管,也比比皆是。
但無論如何,盡早培養良好的習慣,讓自己以「成長心態」去應對職業生涯中的種種障礙、困難,對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
這里就涉及到了自信的問題,之前也看過很多文章了解了如何培養自信心,喜歡其中一個回答:
你做成了一件事。
你又做成了一件事。
這時候,你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繼續做這個事情很大可能還會成,這種感覺,就叫自信。
等你連續做成了十次、二十次、一百次以后,無論有人再怎么質疑你打擊你,你都會一笑置之了。
【完整回答戳——知乎肥肥貓】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53905/answer/49427767
自信是可以練習出來的,一件事你做個上百遍,你就不怕了,先從小的事情開始,擅長的事件開始,然后慢慢的增加難度,有一天就會發現,那些以為是難以翻越的高山,也被自己征服。
但是失敗和成功一樣都是很寶貴,失敗多了就有了經驗,就好像走迷宮,一次成功是一種體驗,但是失敗能不斷的發現迷宮的套路和陷阱,為下一次走迷宮積累了經驗,這也是一種體驗,只有不斷體驗沒有經歷過的生活,這樣才不會覺得無聊和無力。
4. 解決方法
一、避免「習慣性反駁」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習慣:別人說你一句什么,你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思考,而是立刻拋出一個反駁?
我們總是保持著這么一種信念:一個優秀的人是不會出錯的,承認自己錯了會很難堪。所以,為了保持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在自己心目中),我們會逐漸形成這么一種「自我防衛」機制:
你憑什么說我錯了,你怎么知道不是你自己錯了?
這其實就是「固定心態」的一種表現。
最近和父母爭論,經常處于這種狀態,我總想讓他們知道我已經長大了,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但我又確實沒有任何經驗,所知道的全是紙上談兵,在他們反駁我的時候我會特別的緊張和激動,怕被發現我還是一個在新手村沒出來的新人,怕他們依舊把我當成一個孩子。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如果有人對你說了一些比較尖銳的話,不要貿然開口,先把涌上來的情緒收束住,問自己:他說的意思,跟你所理解的是否一致?
如果沒有把握,可以請他再說得具體一點,將雙方的理解「調適」到一致。然后,擯除其中的主觀色彩,問自己:他說的是不是事實?對你來說有沒有值得吸收的地方?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和不快,其實并非來自對方的態度,而是出于我們自己的認知——你認為對方在冒犯你,殊不知這很可能只是他的習慣,他根本沒有這個意思。
時刻記住:不要從對方的立場和動機出發去揣度人心,只要就事論事,單純考慮內容即可。
- 爭吵是沒有用的,冷靜下來,理解對方真正的意思。
- 擯除主觀想法,找到對方觀點中值得學習思考的地方。
- 就事論事是最重要的。
二、正視自己的失敗
人總是有個毛病:對于越熟悉、信息越充分的對象,我們總會覺得它是越重要的。
這種現象最明顯的表現是什么呢?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由于每個人最熟悉的,都是「自己」,我們就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幻覺:每個人都在盯著自己,自己犯下的一點點錯誤,都會被別人注意到。
但實際上呢?如果你經常跟別人溝通,就會發現:大家都很忙,根本沒多少人真的在意你。
你所斤斤計較、耿耿于懷的錯誤和失敗,對許多人來說,根本就是小事一樁,過幾天可能就完全忘記了。
沒有人會一直在意你做過什么錯誤的決策、錯誤的行為,因為那些已經過去了,更重要的是,你面對「未來」的態度。
如果長期被自己的錯誤束縛住,你就會失去在「未來」糾正錯誤、作出正確決策的機會。
這也是導致固有心態的原因之一,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我一直都是這樣,用朋友的話就是想太多,對啊,為什么要一直想著這些呢,浪費時間,影響心情,收益為零。
所以,不要過分重視自己的失敗,而應該這樣審視每一次失敗:
- 為什么我會失敗?
- 這個經歷給了我什么樣的教訓?
- 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可以如何避免失敗?
這才是對自己、團隊和公司,真正有意義的態度。
這個方法對我來說屬于有用但做不到,就好像我知道面對枯燥重復的工作,你必須要從中找到可以學習的地方,為什么要這么做,有什么弊端等等,但我經常想不出來,這是另一個我需要學習的能力,也是我現在在做的,構建一個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將零碎的知識貫穿起來,需要的時候馬上聯想到。
三、多向別人請教
人總是有路徑依賴的。
你用某個路徑解決了問題,以后就會傾向于用同樣的路徑,這就叫路徑依賴。因為這樣做更省力,出現風險的概率也最小。
久而久之,會產生什么后果呢?
你處理問題的路徑,會被局限在一些簡單、直接的方式里面;你用來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被這些路徑框住,會「自然地」從它們的角度出發去考慮。
一旦這些路徑本身發生變化,或者,出現了新的方法、新的路徑,要進行遷移,成本就會變得越來越高。
這個讓我想到了一直說的創新,平時小說看得比較多,有作者構建了一個新的世界新的規則,火了之后馬上會被其他作者套用。穿越、重生、末世、隨身空間、無限流、快穿等等,一段時間全是這種套路,流行什么就寫什么,風險少,看得人多,有時候想看別的都沒什么人寫。
看得多了就會串劇情,畢竟套路差不多,梗也相似,除非寫得特別好的,導致很多文我都是看了就忘或者等更新等著等著就懶得看了。
但是也有一些作者是真的寫得好,腦洞比較大,有自己特色的,就算題材不是我喜歡的,但也會歸于以后再看的那類【偷偷安利一下《默讀》和《這鍋我不背》】。
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這就需要在工作中,多向別人請教,用「群策群力的想法」來代替「自己的想法」,從而避免把自己束縛在某一條路徑、某一個思維模式上面。
接觸到越多不同的思維,你的視野就會越寬廣,能夠看到的范圍也會越全面。
Zenger/Folkman的CEO Jack Zenger 建議:那些希望培養成長心態的人,要從向同事討教意見做起。「從小事開始,慢慢地增加你愿意接受的反饋意見的數量與頻率。你會發現你得到的信息是有益的,而你不恥下問的態度也會讓別人對你的印象更好。」
這就是另一方面的好處:多向同事請教,會釋放出一種信號——你是開放的,是樂于接受不同意見的,是喜歡交流和團隊合作的。
當然,要避免走過場式的做法,打破自己預設的立場和桎梏,真正把同事的意見聽進去。這才能形成正向的循環。
學習不易,一起努力。: )
- 多聽多學多做
- 不要死磕
-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