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什么最讓人心煩,甚至恐懼,答案里一定有娃兒的哭聲。
娃兒的哭聲有三大致命點——
一,高分貝。聲音的分貝越高,越讓人心煩,尤其是娃兒這種沒有任何節奏、章法的哭聲,簡直是讓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不夸張的說,娃兒能用高分貝哭聲,把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整到神經衰弱(我表姐就是)。
也不曉得,為啥子娃兒體型不大,哭的聲音卻高的嚇人。
我思來想去,明白了,一天吃飽了不動,總該找個娛樂方式消耗能量吧;大聲霸氣地哭,無疑是娃兒最好的“自我娛樂”的方式了。
二,強穿透。由于娃兒的聲帶短小、柔弱、細薄,所以發出的哭聲特別清脆、尖銳,穿透力強勁的無與倫比。
他在輕軌車頭哭,你在車尾也能聽得到。那怕是戴上耳機,用最大音量聽重金屬歌曲,娃兒的哭聲也能撕破你的耳膜。
那種聲音所到之處,如“秋風掃落葉”,殘酷冷暴。哎,我著實無法形容。如果高分貝能把人整到神經衰弱,強穿透就能讓人喪失行動能力,只想就此長眠于世。
三,多頻次。早上哭,中午哭,晚上哭,餓了哭,吃飽了哭,睡覺前哭,睡醒了也哭……完全掌握不到規律。
惟一不哭的時間,可能就是睡著了。這個時候,大人們一定要輕手輕腳、小心翼翼,但凡有絲毫風吹草動,那呀,娃兒“哇”的一聲,如山體坍塌之勢,震耳發聵,進而誘使大人腦部缺氧、呼吸不勻。
哎,想起我的老媽也是不容易,把我養這么大,不知道遭了多少罪。
估摸著,是被我娃兒時代的哭聲嚇得不敢動了,我老媽身材才這么臃腫。
但減肥20年都沒成功,好像也有點說不過去,不能全怪我吧,畢竟那個時候,我還是個寶寶。
那么,娃兒到底為啥子哭,為啥子要把爹媽“往死里整”?嗯~這是個問題。我號稱王半仙,那不是浪得虛名的。經立體式觀察、全方位分析,結合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孟德爾的遺傳學,以及古今中外的特殊案例,再動用了高中水平的統計學知識,我歸納總結出了以下兩點:
一、0~2歲,哭是一種語言
自打呱呱墜地,娃兒就開始哭了。剛出生的娃兒要是不哭,可能爹媽就要哭了。這個時候的哭聲,可以理解為:爸爸媽媽,我來啦,開不開心,幸不幸福呀。
0到2歲,娃兒是沒有思維、沒有語言的,只有人的本能,比如餓了要吃奶,困了要睡覺等等。一個沒有語言能力的娃兒,如何表達本能的需求?只有哭。所以,哭對于娃兒來說,就是他與外界溝通的語言。爹媽通過哭來判斷娃兒是餓了,還是困了,亦或其他。
通過觀察表姐的娃兒彤彤,我有了新的發現。
彤彤1歲多點,業已有了淺薄的思維,知道分辨好歹。那天,彤彤無緣無故在飯桌上作怪,表姐吼了她,她立馬撇著嘴,低著頭偷偷看表姐,見表姐馬著臉不理她,她立馬開哭。
她哭,是因為媽媽吼了她,還不哄她,心里委屈。
換著成年人也是一樣的。你被別人欺負了,別人還一笑而過,你是不是特委屈,是不是特想哭?肯定是。
彤彤哭了,表姐只好抱起她,坐在沙發上喂她飯。表姐一個勁的喂彤彤,可是彤彤就是不吃。
好嘛,好嘛,我們再換著成年人。你委屈的時候,還吃得下飯?肯定吃不下。
彤彤哭,無外乎是因為委屈,需要爹媽的安慰。但她無法用語言和表情來表達,只好哭咯。
有時候娃兒不吃飯,不要強逼著讓他吃。要知道,吃是人的本能,餓了,自然會吃的。他哭,不一定是餓了,也有可能是心情不好。
二、3~5歲,哭是一種武器
3~5歲的娃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基本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年紀的娃兒,哭不再是語言,很有可能是一種武器。
我可不是危言聳聽,不信,且聽我一說。
同事小李的娃兒4歲半,是個男孩,乳名叫鐵柱。一日,我去小李家玩,撞見鐵柱吵著鬧著要買一個遙控車。小李不想給他買,因為前幾天才買了一個。
見爸爸不給自己買遙控車,鐵柱站在一旁,捂著眼睛哭了起來,聲音特別大,隔壁老王都能聽見。
鐵柱一邊哭,一邊從指縫里偷偷看小李。他這個舉動被我捕捉到了。我才發現,鐵柱并沒有真正的哭,只是在干嚎。
鐵柱為啥子要“假哭”呢?因為他要通過哭來“威脅”小李,達到買遙控車的目的。
小李被鐵柱的哭聲鬧得受不了了,只好繳械投降,說:“莫哭來,明天給你買。”
聽爸爸說要給自己買遙控車,鐵柱一下子就不哭了,放下捂著眼睛的手,臉上干干凈凈,還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當然了,娃兒的心思一定是單純的,不可能耍心眼、玩計謀。
之所以鐵柱用哭當“武器”,只是因為這種“武器”實用,只要一哭,爸爸就能滿足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
小李并沒有發現鐵柱的異常,畢竟當局者迷。再說,當爹媽的,誰忍心讓娃兒哭,不過一個遙控車而已,買就是了。
可是,這種過分的放任,搞不好會讓娃兒成為一個遭人討厭的“熊孩子”。